基础知识 电路电工 电力系统 高电压技术 安全事故 电子技术 计算机 网络通信 机械传动 油务化验 企业管理 素质教育 技能大赛 | ||||||||||||
电气设备 电机 变压器 开关电器 互感器 电容器 避雷器接地 母线绝缘子金具 二次设备 低压电器 仪器仪表 工器具 材料耗材 | ||||||||||||
电力场景 传统发电 风电场 光伏电站 储能电站 变电站 换流站 直流 架空线路 电缆线路 配电网 电力用户负荷 电力系统自动化 | ||||||||||||
电力岗位 设备制造 招标采购监造 勘测设计 安装 调试 验收运维检修 状态监测 状态评价 认证认可 质检监理 信用 电力营销 节能环保 带电作业 概预决算 | ||||||||||||
核心模块 术语 标准 定律公式 教育培训 人才测评 人才招聘交流 技术服务 电力科普 图片视频 3D交互游戏 教学模型 电力情景剧 新闻新技术 |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总体要求
技术要求
性能要求
附录A(规范性) ID号、软硬件版本号及二维码定义
附录B(规范性) FTU电气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
附录C(规范性) 罩式FTU终端结构及面板设计
附录D(规范性) 站所终端矩形连接器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
附录E(规范性) 集中式站所终端及辅助设备的结构及安装
附录F(规范性) 分散式站所终端及辅助设备的结构及安装
编制说明
本文件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Q/GDW 11815-2018《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与Q/GDW 11815-201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增加了蓝牙通讯防护功能、卫星时钟对时功能、馈线终端电子式和数字式采集方式、站所终端集中式和分散式结构形式、罩式FTU终端结构及面板设计、站所终端矩形连接器接口定义、(集中式)站所终端及辅助设备的结构、(分散式)站所终端及辅助设备的结构等内容;
b) 更改了馈线终端术语、站所终端术语、故障录波要求、配套电源要求、后备电源要求、馈线终端技术要求、站所终端技术要求、FTU电气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DTU电气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等内容; c) 删除了“二遥”终端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提出并解释。
本文件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宁夏省电力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冀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勇、张波、闵锐、李立生、张世栋、文艳、李建修、房牧、刘日亮、吕军、宁昕、朱卫平、肖小龙、吕广宪、刘海涛、费烨、邓大上、王岗、刘明林、赵辰宇、李晓悦、张鹏平、刘合金、苏国强、梁子龙、孔德怀、陈嘉伟、张荐、王峰、由新红、张林利、黄敏、李帅、刘洋、何连杰、亢超群、周勐、杨雄、蔡月明、刘明祥、陈洁、杨尚晴、杨红磊、李二霞、唐海国、游金梁、张帝、徐重酉、周可慧、韩子龙、李玉凌、关石磊、陈洁、王凯、李亚国、郭祥富、韩静、王瑞珏、刘珅、郑悦、李哲、张智远、范伟、陈超超、曾晓、杨少戈、宗朋朋、王海涛、张无名、范申、董晓天、朱健、刘志宏、赵飞、朱中华、孙建东。
本文件2019年3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配电自动化系统馈线终端、站所终端的总体要求、技术要求和性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范围内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站所终端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或改造)、运维、验收和检测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T 5095 电子设备用机电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GB/T 11022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条件
GB/T 13729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5153.1 远动设备及系统电源和电磁兼容性
GB/T 1762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DL/T 634.5 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 101 部分 DL/T 634.5 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 104 部分
DL/T 721 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
DL/T 1910 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配电自动化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及通信等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管理。
[来源:DL/T 1406-2015,3.1.1]
3.2
配电自动化系统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故障处理、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
3.3
配电自动化终端 remote terminal unit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安装在配电网的各类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完成数据采集、控制和通信等功能。简称配电终端。
3.4
馈线终端 feeder terminal unit
安装在配电网馈线回路柱上和开关柜等处,并具有遥测、遥信、遥控和馈线自动化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终端。
3.5
站所终端 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
安装在配电网馈线回路的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等处,并具有遥测、遥信、遥控、和馈线自动化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终端。
3.6
馈线自动化 feeder automation
利用自动化装置或系统,监测配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间并将故障区间隔离,快速恢复对非故障区间的供电。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FTU:馈线终端(Feeder Terminal Unit)
DTU:站所终端(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
5 总体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FTU 和 DTU 应采用模块化、可扩展、低功耗、免维护的设计,应适应复杂运行环境,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5.1.2 FTU 和 DTU 应具备监测功能、告警功能和电能量处理功能,应满足:
a) 监测功能应包括模拟量和状态量的采集、处理和远传,以及蓄电池电压和配电终端内部温度的采集和远传;
b) 告警功能应包括有压鉴别、无压鉴别、电压越限(低电压、过电压)、负荷越限、重载、过载的告警;
c) 电能量采集和存储功能应包括正、反向有功电量和四象限无功电量,具备电能量数据冻结功能,包括定点冻结、日冻结、功率方向改变时的冻结数据。
5.1.3 FTU 和 DTU 遥信功能应满足:
a) 具备硬遥信防抖功能,防抖动时间可设,支持上传 SOE 信息,硬遥信 SOE信息的时标应为发生时刻,软遥信(合成信号或虚遥信等)SOE 信息的时标应为确认时刻;
b) 具备双位置遥信处理功能,支持遥信变位优先传送;
c) 终端遥信动作电压低于30%的额定电压时,遥信点应可靠不动作,高于70%的额定电压时,遥信点应可靠动作。
5.1.4 FTU 和 DTU 与主站通讯异常时,应保存未确认及未上送的SOE信息,并在通讯恢复时及时传送至主站,终端重启后不应上送历史 SOE 信息。
5.1.5 FTU 和 DTU 应具备终端日志记录功能。
5.1.6 FTU 应具备就地/远方切换开关和控制出口硬压板,分、合闸硬压板应各自独立。
5.1.7 FTU 接口应采用航空插头的连接方式,DTU 接口宜采用矩形连接器的连接方式。
5.1.8 配电终端电磁兼容性能应满足 DL/T 721 中相关要求,并具备防雷击和过电压保护措施。
5.1.9 配电终端性能指标应满足现场安装环境要求,详见6.1章节。
5.2 故障处理要求
5.2.1 FTU 和 DTU 应具备短路故障、接地故障、断线故障的检测与处理功能,应具备故障事件上送功能,应具备防误报警、防误动作功能,要求如下:
a) 断线故障识别功能可配置为告警或跳闸,告警延时和跳闸延时均可设;
b) 故障事件信息应包括故障遥信信息及故障发生时刻电压、电流等模拟量;
c) 防误功能应包括防止涌流和负荷波动引起的误报警和误动作,以及防止因开关三相合闸不同步引起的零序电流保护误报警和误动作;
d) 采用极性方向相关算法进行接地故障判别时,应具备电流极性方向自动调整功能; e) 宜具备交流相序错误告警功能。
5.2.2 FTU 和 DTU 应具备馈线自动化功能,要求如下:
a) FTU应具备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和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功能,应具备软件和硬件残压检测功能; b) DTU应具备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功能,宜具备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功能。
5.2.3 FTU 和 DTU 应具备三次自动重合闸功能,要求如下: a) 可根据需要设定重合闸次数以及每次重合闸延时定值;
b) 可配置重合闸检有压功能;
c) 应具备重合闸闭锁功能,可设定闭锁重合闸时限定值。一、二次重合闸后在设定时间(可整定)之内检测到保护跳闸,则闭锁重合闸;
d) 应具备过流、零序过流、零序电压后加速功能。
5.2.4 FTU 应具备连续分闸后合闸闭锁功能,应具备设定时间内(时间可设置),连续分闸次数超过限值(分闸次数可设置),应闭锁开关合闸。
5.3 录波要求
5.3.1 录波数据应循环存储至少 64 组,并支持以文件方式上传至主站,要求如下:
a) 录波功能启动条件包括过流故障、线路失压、零序电压突变、零序电流突变等,可远方及就地设定启动条件参数;
b) 录波文件格式遵循 Comtrade1999 标准中定义的格式,只采用 CFG(配置文件,ASCII 文本)和 DAT(数据文件,二进制格式)两文件;
c) 录波应包括故障发生时刻前不少于 4 个周波和故障发生时刻后不少于 8 个周波的波形数据,录波点数为不少于 80 点/周波,录波数据应包含电压、电流、开关位置等;
d) FTU 应具备储能回路录波功能,可录波储能时储能回路电压电流波形,录波点数不少于每秒
500 点,录波启动条件为超过储能回路电流启动阈值或合闸出口,结束条件为启动后 15s,且至少应包含越限前 100ms。录波数据应包括储能电压、电流,至少保存 4 组储能录波文件;
e) FTU 应具备分合闸动作录波功能,可录波分合闸动作时操作回路电压电流波形,录波点数不少于每秒 4000 点,录波启动条件包括超过操作电源电流启动阈值,或终端发出分合闸操作命令,结束条件为启动后 200ms,且至少应包含越限前 50ms,录波数据应包括分合闸动作时操作电压、电流,至少保存 8 组储能录波文件;
f) DTU 可支持录波数据分间隔循环存储,至少 64 组/间隔。
5.3.2 交流电压回路稳态准确度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交流电压回路准确度要求
输入电压 | 0.05Un | 0.1Un | 0.5Un | 1.0Un | 1.5Un |
幅值相对误差 | ≤5.0% | ≤2.5% | ≤1.0% | ≤0.5% | ≤1.0% |
4.1.1 交流电流回路稳态准确度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交流电流回路准确度要求
输入电流 | 0.1In | 0.2In | 0.5In | 1.0In | 5.0In | 10In |
幅值相对误差 | ≤5.0% | ≤2.5% | ≤1.0% | ≤0.5% | ≤1.0% | ≤2.5% |
注:暂态性能中最大峰值瞬时误差应不大于10%。 |
4.1 对时与定位要求
4.1.1 对时功能应支持北斗及 GPS、主站规约等对时方式,终端内置北斗及 GPS 模组。
4.1.2 北斗及 GPS 对时误差应不大于 5ms;主站规约对时,光纤通道对时误差应不大于 1s,无线通信方式对时误差应不大于 10s。
4.1.3 FTU 和 DTU 的守时误差应不大于 2s/24h。
4.1.4 北斗及 GPS 的定位误差应不大于 10m,经纬度及海拔定位数据采用浮点型格式上送至主站,坐标系宜选用 wgs-84 方式。
4.2 历史数据存储要求
4.2.1 循环存储不少于1024 条 SOE 记录,采用文件传输方式上送最新的 1024 条记录。
4.2.2 循环存储不少于31 天的定点记录和极值记录,采用文件传输方式上送最新 31 天的记录数据,定点数据每天等间隔产生 96 条,极值记录每天产生 1 条。
4.2.3 循环存储不少于 30 条的遥控操作记录,采用文件传输方式上送最新 30 条操作记录。
4.3 维护与诊断要求
4.3.1 就地/远方维护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遵循统一的查询、调阅软件界面要求;
b) 应具备运行参数的就地及远方调阅与配置功能,配置参数包括零门槛值(零漂)、变化阈值(死区)、重过载报警限值、短路及接地故障动作参数等;
c) 应具备固有参数的就地及远方调阅功能,调阅参数包括终端类型及出厂型号、终端 ID 号、嵌入式系统名称及版本号、硬件版本号、软件校验码、通信参数及二次变比等;
d) 选配液晶操作面板时,通过液晶面板进行参数、定值配置等操作,应具备权限控制功能; e) 进行远程数据维护时,配电终端与主站系统应保持正常的业务连接。
4.3.2 诊断功能要求如下:
a) FTU 应具备控制回路断线判别功能。
b) FTU 和 DTU 应具备自诊断、自恢复和异常告警功能,对各功能板件、重要芯片等可以进行自诊断,异常时能上送报警信息,软件异常时能自动复位。
c) FTU 和 DTU 采用光纤通信时应具备通信状态监视及通道端口故障监测功能;采用无线通信时应具备监视无线通信模块 SIM 卡插入状态、拨号状态、在线状态和无线信号强度监测功能,无线通信模块应具备中断重连功能。
4.4 安全防护要求
4.4.1 网络安全防护应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有关规定,集成配电自动化专用安全芯片,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基于内嵌安全芯片实现的网络安全防护功能,安全防护功能至少包括基于国产商用密码算法的统一密钥和数字证书,可与配电主站实现双向身份认证、参数配置等的签名验证、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保护;
b) 支持安全密钥和证书管理功能,包括远程下载、更新、恢复等;
c) 当采用串口进行本地运维时,终端应基于内嵌安全芯片,实现对运维工具的身份认证,以及交互运维数据的加解密。
4.4.2 采用蓝牙通信方式进行本地运维时,应采用支持安全加密功能的蓝牙通信模块,实现与运维工具之间的连接加密;并通过内嵌安全芯片,实现对运维工具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加解密。
5 技术要求
5.1 环境条件
5.1.1 环境温度、湿度
环境温度、湿度分级应按照表 3。
表3 工作场所环境温度和湿度分级
级别 | 环境温度 | 湿度 | 使用场所 | ||
范围℃ | 最大变化率 ℃/min | 相对湿度 % | 最大绝对湿度 g/m3 | ||
C1 | -5~+45 | 0.5 | 5~95 | 29 | 非推荐 |
C2 | -25~+55 | 0.5 | 10~100 | 29 | 室内 |
C3 | -40~+70 | 1.0 | 10~100 | 35 | 遮蔽场所、户外 |
CX | 待定 | ||||
注:CX 级别根据需要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
5.1.2 海拔高度
安装场地的海拔高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安装场地的海拔高度不应超过 1000m;
b) 对于安装在海拔高度超过 1000m 的终端应依据标准 GB/T 11022 规定执行。
5.2 电源要求
5.2.1 供电电源要求
5.2.1.1 FTU 主供电源应具备双路交流电源输入和自动切换功能,应具备防止切换过程中双路电源短路的功能,采用 TV 取电;DTU 可使用交流三相线电压供电,在供电线路故障(三相三线供电时任断一相电)时,交流电源可供终端正常工作。
5.2.1.2 FTU 和 DTU 应配备后备电源,当主供电源供电不足或消失时,应能自动无缝投入;当主供电源恢复供电后,终端应自动切回到主供电源供电。
5.2.1.3 FTU 和 DTU 应具备智能电源管理功能:后备电源为蓄电池时,具备定时、远方活化功能;具备低电压报警和欠压切除等保护功能,可上传电池电压、低电压报警信号、交流掉电信号、电池活化状态信号、主动活化最大放电时长、主动活化当前放电时长等信息。
5.2.1.4 FTU 和 DTU 供电电源采用交流 220V 供电或电压互感器供电时,技术参数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交流电源电压标称值为 AC220V;
b) 交流电源标称电压容差为-20%~+20%;
c) 交流电源标称频率为 50Hz,频率容差为±5%; d) 交流电源波形为正弦波,谐波含量小于 10%。
5.2.2 配套电源要求
FTU 和 DTU 所配套的电源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装置配套电源应能独立满足终端、配套通信模块、FTU 开关电动操作机构/DTU 至少 2 间隔电动操作机构同时运行的要求;
b) 主电源和后备电源都应独立满足终端核心单元、通信设备正常运行及对开关的正常操作;
c) 配套弹操机构开关设备的操作电源储能,FTU 额定电压应选用 DC24V,负载能力不小于 16A,持续时间大于等于 100ms,在开关储能和分合闸过程中,应满足开关的操作电压要求,DTU 额定电压应选用 DC48V,负载能力不小于 10A,持续时间大于等于 15s,负载能力不小于 16A,持续时间大于等于 200ms,后备电源为电池时,电压波动范围应满足-10%~+15%,后备电源为超级电容时,电压波动范围应满足-10%~+25%;
d) 终端配套 xPON 或者其他通信设备时,FTU 通信电源电压应为 DC24V,DTU 通信电源电压应为 DC48V,电源电压稳定输出容量不小于 15W,瞬时输出容量不小于 20W,持续时间不小于 50ms,后备电源为铅酸电池时,电压波动范围应满足-10%~+15%,后备电源为超级电容时,电压波动范围应满足-10%~+25%; e) 电源输出和输入应电气隔离。
5.2.3 后备电源要求
FTU 和 DTU 所配套的后备电源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后备电源宜采用免维护阀控铅酸蓄电池、超级电容、其他类型电池;
b) FTU 后备电源额定电压宜采用 DC24V,DTU 后备电源额定电压宜采用 DC48V;
c) 蓄电池寿命应不少于 3 年;超级电容寿命应不少于 6 年;其他类型电池寿命不少于 6 年;
d) 超级电容充放电次数应不小于 10 万次,在 65±2℃的温度下进行充放电老化实验 1500h 后,容量变化不大于标称值的 30%,内阻不应大于标称值的 2 倍;
e) 后备电源应为单独模块,能灵活拆卸,拆卸过程中不应对主板、电源模块等造成影响; f) 其他类型电池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充放电循环次数大于 1000 次以上,6 年以上电池剩余容量不小于标准容量 50%;
2) 安全性:不允许出现自燃和自爆;在专业鉴定机构能通过穿刺,挤压等安全试验认证;
3) 运行温度:-40℃至+70℃全范围内运行时,放电功率稳定;
4) 电池管理:自带 BMS,自带过充过放保护,监控运行温度,电量,内阻等参数。
g) 后备电源应能保证终端运行一定时间,应满足表 4 要求。
表 4 后备电源的技术参数表
序号 | 后备电源类型 | 维持时间 |
1 | 蓄电池或其他类型电池 | 应保证各间隔完成分-合-分操作一次并维持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 4 小时。 |
2 | 超级电容 | 应保证各间隔分闸操作一次并维持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 15 分钟。 |
5.3 结构要求
5.3.1 FTU 和 DTU 的结构形式应符合现场安装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具有统一的外观标识;
b) 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在户外的终端结构应紧凑、小巧,外壳密封,能防尘、防雨,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c) 具备唯一的 ID 号,硬件版本号和软件版本号应采用统一的定义方式,硬件版本号可通过二维码方式识别,ID 号、软硬件版本号及二维码定义方式应符合附录 A 要求;
d) 有独立的保护接地端子,接地螺栓直径不小于 6mm,并可以和大地牢固连接;DTU 采用非金属外壳的终端模块如果需要接地,接地端子应能与 4mm2导线良好配合接触;
e) 罩式 FTU 整体与航插式电缆连接后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7,箱式 FTU 与航插式电缆连接后整体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5;
f) FTU 电气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应符合附录 B 要求,罩式 FTU 典型结构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g) FTU 底部具备外部可见的运行指示灯和线路故障指示灯:运行指示灯为绿色,运行正常时闪烁,异常时熄灭或常亮。线路故障指示灯为红色,故障状态时闪烁,闭锁合闸时常亮,非故障和非闭锁状态下熄灭;
h) DTU 矩形连接器接口定义应符合附录 D 要求;
i) DTU 机箱/柜的外壳防护应按照 GB/T 4208 的规定并至少达到 IP30 级,安装在户外(含遮蔽场所)时不得低于 GB/T 4208 规定的 IP55 级;DTU 机箱/柜门锁的防护等级不低于机箱/柜的防护等级;DTU 各模块外壳防护应按照 GB/T 4208 的规定并至少达到 IP55 级;DTU 对外接口宜采用密封连接器连接,连接器防护等级不得低于 GB/T 4208 的规定的 IP67 等级;
j) 集中式 DTU 柜典型外形结构应符合附录 E 要求,终端各组成模块外形结构在外形尺寸、安装尺寸、接线端子、标识上应符合附录 E 要求;
k) 分散式 DTU 公共单元柜典型外形结构见附录 F,终端核心单元外形结构在外形尺寸、安装尺寸、接线端子、标识上应符合附录 F 要求。
5.3.2 FTU 和 DTU 的接插件应满足 GB/T 5095 的规定,接触可靠,应具备良好的互换性,应满足: a) 提供的试验插件及试验插头应满足 GB/T 5095 的规定,以便对各套装置的输入和输出回路进行隔离或能通入电流、电压进行试验;
b) 外接端口采用航空接插件时,电流回路接插件应具有自动短接功能。
5.4 表面涂覆
5.4.1 FTU 和 DTU 应满足 DL/T 721 有关湿热条件实验要求,终端 PCB 板、连接件外露针应进行三防绝缘处理(三防漆,绝缘漆,硅橡胶灌封),绝缘材料为非易燃品。
5.4.2 所有紧固件均应选用不锈钢材质。
5.4.3 结构内部金属件应由具有防腐蚀镀层或涂覆层或采用无需表面处理的材料制造,且镀覆或涂覆后的表面不应有灰尘、杂质、油污、划痕、镀覆或涂覆缺陷等质量问题,镀层及涂覆层的类别、厚度及要求等应符合企业标准及设计图样的规定。
5.5 铭牌、标牌及标志
5.5.1 铭牌、标牌及标志的图案和字迹应清晰、美观、醒目、耐久;铭牌、标牌及标志应清洁、平整,表面无擦伤、划痕,无明显修整痕迹和其它影响美观的缺陷。
5.5.2 FTU 和 DTU 应有明显的二维码和 ID 号。
5.5.3 FTU 和 DTU 应设有和铭牌相结合的 RFID 电子标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子标签应符合 ISO/IEC 18000-6 Type C 空中接口要求,识别距离不小于 3m,可擦写次数不少于 1 万次,数据保持时间为 10 年以上,硬性标签应符合 GB 4208 中防护等级 IP67 的规定,在低温、高温、高湿条件下能正常工作;
b) 电子标签的数据存储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有关技术要求,并具备必要的安全防护功能,避免非授权人的非法写入、篡改和识别,确保标签具备很好的防伪性能;
c) 电子标签宜与设备铭牌结合使用,或采用粘贴的方式单独安装在设备铭牌附近。不适宜粘贴的情况下可以塑壳封装后嵌入或铆钉在设备外壳或防护物表面。
5.6 机械安全
5.6.1 零部件的可触及部分不应有锐边和棱角、毛刺,以防止在装配、安装、使用和维护中对人身安全带来伤害。
5.6.2 结构应具有足够稳定性和牢固的连接及安装,避免因振动、冲击、碰撞、地震而倾倒或零部件脱落导致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应考虑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5.7 二次回路要求
FTU和DTU二次回路应符合GB/T 14285有关规定,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a) 遥信输入回路采用光电隔离,并具有软硬件滤波措施,防止输入接点抖动或强电磁场干扰误动;
b) 控制输出回路上提供出口硬压板,可以明显地断开控制回路;DTU 就地动作输出回路上提供出口硬压板,可以明显地断开动作回路;
c) DTU 各间隔二次模块之间采用矩形连接器连接;无裸露端子;
d)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相关连接器具备 CT 端子自短路功能,适应电磁式电流互感器防开路需求。
5.8 接口要求
FTU 和 DTU 的接口形式和定义应保持一致,满足以下要求:
a) FTU 接口应采用航空插头的连接方式,航空插头的管脚定义详见附录 B;
b) DTU 接口宜采用矩形连接器的连接方式,采用矩形连接器时,连接器的管脚定义详见附录 D; c) DTU 通过通信方式接收状态监测、备自投等其它装置数据时,宜采用 MODBUS 或 DL/T
634.5-101 等通信协议。
5.9 通信要求
通信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RS-232/RS-485 接口传输速率可选用 1200bit/s、2400bit/s、9600bit/s 等,以太网接口传输速率可选用 10/100Mbit/s 全双工及以上;
b) 无线通信模块支持端口数据监视功能,监视当前模块状态、IP 地址、模块与无线服务器之间的心跳、模块与终端之间的心跳等;具备网络中断自动重连功能;模块兼容 2G/3G/4G 制式,并可向 5G 演进,FTU 应支持以太网通讯,DTU 应支持 USB 或以太网通讯;
c) 终端与主站建立连接时间应小于 60s;
d) 终端应具备至少 1 路蓝牙,用于本地运维设备,支持蓝牙 4.2 及以上。
5.10 技术参数指标
5.10.1 FTU 技术要求
5.10.1.1 采集交流电压、电流,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线(相)电压输入标称值:100V(电磁式)/3.25V(电子式)/11585(数字式),50Hz;要求采集不少于 2 个线(相)电压量,并涵盖进出线侧;
b) 零序电压输入标称值:6.5V 或 11585/3,50Hz;要求采集不少于 1 个零序电压量;
c) 相电流输入标称值:5A/1A/1V/11585 ;要求采集不少于 3 个相电流量;
d) 零序电流输入标称值:1A/0.2V/11585/5;要求采集不少于 1 个零序电流量;
e) 线(相)电压、零序电压、相电流、零序电流采集精度:0.5 级;
f) 有功、无功测量精度:1.0 级;
g) 有功电量计算精度:0.5S 级;无功电量计算精度:2 级;功率因数分辨率不大于 0.01;
h) 频率基本误差范围为±0.02Hz;
i) 短期过量交流输入电流施加标称值的 2000%,持续时间小于 1s,终端应工作正常。
5.10.1.2 应采集不少于 3 个遥信量,遥信分辨率不大于 5ms,遥信电源电压不低于 24V;采取防误措施,过滤误遥信,软件防抖动时间 10~1000ms 可设(推荐出厂设置 200ms)。
5.10.1.3 应实现不少于 1 路开关的分、合闸控制,具备软硬件防误动措施,保证控制操作的可靠性,控制输出回路宜提供明显断开点,继电器触点断开容量:交流 250V/5A、直流 80V/2A 或直流 110V/0.5A 的纯电阻负载;触点电气寿命:不少于 105次。
5.10.1.4 故障处理相关电流整定值误差应不大于±5%或±0.02In;故障处理相关电压整定值误差应不大于±5%或±0.01Un;故障处理相关延时时间应满足:过量类保护 1.2 倍整定值或欠量保护 0.8 倍定值时,时间误差不大于 1%或 40ms。
5.10.1.5 通信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网络通讯功能,不少于两个 100M 以太网口;
b) 具备串口通讯功能,不少于两路串口,默认用于本地运维和通讯扩展;
c) 支持无线通讯功能,无线模块支持以太网通信;
d) 采用光纤通讯时具备通讯状态监视及通道端口故障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时具备监视通讯模块状态等功能;
e) 具备 1 路安全加密的蓝牙通信模块,用于终端本地运维,支持蓝牙 4.2 及以上版本; f) 终端通信协议应满足 DL/T634.5 101、DL/T634.5104 的要求。
5.10.1.6 整机功耗宜不大于 30VA(不含通信模块、终端线损模块、后备电源)。
5.10.2 DTU 技术要求
5.10.2.1 采集交流电压、电流,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相电压:额定 AC100/V,0.5 级;
b) 零序电压(3U0):额定 AC100V,0.5 级;
c)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相电流:额定 5A/1A,相测量值 0.5 级(≤1.2In),相保护值≤3%(≤10In);
2) 零序电流:额定 1A,0.5 级;
3)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精度:1 级。
4) 电能量精度:有功 0.5S,无功 2 级。
d) 低功率电流互感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相电流:额定 1V,相测量值 0.5 级(≤1.2In),相保护值≤3%(≤10In);
2) 零序电流:额定 0.2V,0.5 级;
3)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精度:1 级;
4) 电能量精度:有功 0.5S,无功 2 级。
e) 短期过量交流输入电流施加标称值的 2000%,持续时间小于 1s,间隔单元应工作正常;
f) 连续过量输入,对被测交流电流、电压施加标称值的 120%,施加时间为 24h,所有影响量都
应保持其参比条件。在连续通电 24h 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其等级指数要求。
4.1.1.1 遥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遥信分辨率不大于 5ms,遥信电源电压 DC24V;
b) 遥信动作阀值应合理设置,保证低于 30%的额定电压时,遥信可靠不动作,高于 70%的额定电压时,遥信应可靠动作;
c) 采取遥信防抖措施,软件防抖动时间 10~1000ms 可设(推荐出厂设置 200ms)。
4.1.1.2 控制输出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实现开关的分、合闸控制;
b) 具备软硬件防误动措施,保证控制操作的可靠性;
c) 触点容量交流 250V/5A 或直流 110V/0.5A 纯电阻负载。
4.1.1.3 集中式 DTU 至少应具备 4 个间隔模拟量、状态量就地采集以及控制开关分合闸的功能;分散式 DTU 间隔单元应具备 1 个间隔模拟量、状态量就地采集以及控制开关分合闸的功能。
4.1.1.4 终端就地动作出口和控制出口宜独立,具备就地维护时就地切除故障能力。
4.1.1.5 配电线路闭环运行和分布式能源接入情况下,应具备故障方向检测功能。
4.1.1.6 对配电网故障定位、隔离、恢复快速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可配置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应满足 DL/T 1910 要求。
4.1.1.7 电能量测量功能,包括每个间隔的正向、反向有功电能量,正向、反向无功电能量和四象限无功电能量,以及电能量冻结功能。
4.1.1.8 分散式 DTU 公共单元宜具备对时秒脉冲输出功能,间隔单元宜具备秒脉冲对时功能。
4.1.1.9 具备合环同期合闸功能。
4.1.1.10 分布式电源或小水电接入情况下,可选配自动解列功能。
4.1.1.11 宜具备局放、温度监测等智能传感器的接入功能。
4.1.1.12 通信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网络通讯功能,集中式 DTU 具备 2 路以太网口;分散式 DTU 间隔单元具备 2 路以太网口;分散式 DTU 公共单元具备 3 路以太网口;
b) 具备串口通讯功能,集中式 DTU 具备 4 路串行通信接口(3 路 RS485,1 路 RS-232)及 1 路
RS-232 维护串口;分散式 DTU 间隔单元具备 1 路 RS-232 维护串口;分散式 DTU 公共单元具备 4 路串行通信接口(3 路 RS485,1 路 RS-232)、1 路 RS-232 维护串口;
c) 支持无线通讯功能,无线模块支持 USB 或以太网通信;
d) 采用光纤通讯时具备通讯状态监视及通道端口故障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时具备监视通讯模块状态等功能;
e) 通信规约应符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DL/T634.5 101-2002 实施细则(试行)》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DL/T634.5104-2009 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
4.1.1.13 核心单元正常运行时直流功耗宜不大于 20W(不含通信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整机功耗不超过 50VA(不含通信模块、后备电源)。
5 性能要求
5.1 基本性能要求
5.1.1 模拟量
5.1.1.1 交流工频电量输入
5.1.1.1.1 交流工频输入量基本误差要求
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测量用电流基本误差应满足 0.5 级,交流工频电量每一电流输入回路的功耗消耗应不大于
0.75VA;
b) 测量用电压基本误差应满足 0.5 级,交流工频电量每一电压输入回路的功耗消耗应不大于
0.5VA;
c) 有功功率基本误差应满足 1 级;
d) 无功功率基本误差应满足 1 级;
e) 频率采样范围 45~55Hz,频率基本误差范围为±0.02Hz。
5.1.1.1.2 交流工频输入量的影响量误差要求
影响量的参数范围及允许的改变量应按照表 5 的要求。
表 5 影响量的标称值使用范围极限和允许的改变量
影响量 | 标称值使用范围极限 | 允许改变量 (以等级指数百分数表示) | |
被测量的不平衡度 | 断开一相电流 | 100% | |
被测量的频率 | 45Hz~55Hz | 100% | |
被测量的谐波分量 | 20% | 200% | |
被测量的功率因数 | 感性 | 0.5>cos(sin) | 100% |
容性 | 0.5>cos(sin) | 100% | |
终端电源电压 | +20%~-20% | 50% |
5.1.1.1.3 交流工频电量允许过量输入能力
对于交流工频电量,在以下过量输入情况下应满足其等级指数的要求:
a) 连续过量输入时,对被测电流、电压施加标称值的 120%;施加时间为 24h,所有影响量都应保持其参比条件。在连续通电 24h 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其等级指数要求; b) 短时过量输入时,在参比条件下,应按照表 6 的规定进行试验。
表 6 短时过量输入
被测量 | 与电流相乘的系 (倍)数 | 与电压相乘的系 (倍)数 | 施加次数 | 施加时间 | 相邻施加间隔时间 |
电流 | 标称值 × 20 | - | 5 | 1s | 300s |
电压 | - | 标称值 × 2 | 10 | 1s | 10s |
在短时过量输入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其等级指标要求。
5.1.1.2 直流量输入精度
直流输入模拟量范围、模拟转换总误差的要求应符合GB/T 13729的规定。
5.1.1.3 故障电流
相间故障电流检测误差要求应按照表 7。
表 7 相间故障电流输入范围及误差要求
被测量 | 故障电流输入范围 | 总误差 |
电流 | 10In | ≤3% |
5.1.2 状态量
状态量输入方式及具体技术要求应满足:
a) 对用机械触点“闭合”和“断开”表示的状态量,仅考虑以无源触点接入方式;
b) 输入回路应有电气隔离及滤波电路,防抖时间为 10ms~1000ms;
c) 用一位码表示时:闭合对应二进制码“1”,断开对应二进制码“0”;
d) 用两位码表示时:闭合对应二进制码“10”,断开对应二进制码“01”;
e) 事件记录站内分辨率不大于 5ms;
f) 遥信公共端采用正电位(+24V)。
5.2 高低温性能要求
5.2.1 低温性能要求
低温设定值-40℃时,终端应能正常工作,状态输入量、直流输入模拟量、交流输入模拟量和事件记录站内分辨率等技术指标应满足 7.1.1、7.1.2 的规定,FTU 控制输出量技术指标应满足 6.10.1 的规定,DTU 控制输出量技术指标应满足 6.10.2 的规定,低温引起的交流工频电量误差改变量应不大于准确等级指数的 100%。
5.2.2 高温性能要求
高温设定值+70℃时,终端应能正常工作,状态输入量、控制输出量、直流输入模拟量、交流输入模拟量和事件记录站内分辨率等技术指标应满足 7.1.1、7.1.2 的规定,FTU 控制输出量技术指标应满足 6.10.1 的规定,DTU 控制输出量技术指标应满足 6.10.2 的规定,高温引起的交流工频电量误差改变量应不大于准确等级指数的 100%。
5.3 绝缘性能要求
5.3.1 绝缘电阻
5.3.1.1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绝缘电阻应满足表 8 的要求。
表 8 正常条件绝缘电阻
额定绝缘电压 Ui(V) | 绝缘电阻要求(MΩ) |
Ui≤60 | ≥5(用 250V 兆欧表) |
Ui>60 | ≥5(用 500V 兆欧表) |
5.3.1.2 在温度 40℃、相对湿度 90%~95%的恒定湿热条件下绝缘电阻应满足表 9 的要求。
表 9 湿热条件绝缘电阻
额定绝缘电压 Ui V | 绝缘电阻要求 MΩ |
Ui≤60 | ≥1(用 250V 兆欧表) |
Ui>60 | ≥1(用 500V 兆欧表) |
5.3.2 绝缘强度
5.3.2.1 试验部位为非电气连接的两个独立回路之间,各带电回路与金属外壳之间。
5.3.2.2 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设备的被试部分应按照表 10 规定的电压要求进行试验,50Hz 交流电压 1min 的绝缘强度试验,无击穿、无闪络现象。
表 10 绝缘强度
额定绝缘电压 Ui V | 试验电压有效值 V |
Ui≤60 | 500 |
60<Ui≤125 | 1000 |
125<Ui≤250 | 2500 |
5.3.3 冲击电压
5.3.3.1 电源回路应按电压等级施加冲击电压,额定电压大于 60V 时,应施加 5kV 试验电压;额定电压不大于 60V 时,应施加 1kV 试验电压;交流工频电量输入回路应施加 5kV 试验电压。施加 1.2/50μs 冲击波形,三个正脉冲和三个负脉冲,施加间隔不小于 5s。
5.3.3.2 以下述方式施加于交流工频电量输入回路和电源回路:
a) 接地端和所有连在一起的其他接线端子之间;
b) 依次对每个输入线路端子之间,其他端子接地; c) 电源的输入和大地之间。
5.3.3.3 冲击试验后,交流工频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5.4 电磁兼容性
5.4.1 电压突降和电压中断适应能力
5.4.1.1 按 GB/T 15153.1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1.2 直接和公用电网或工厂及与电厂的低压供电网连接时,在电压突降ΔU 为 100%,电压中断为 0.5s 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设备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5.4.2 抗高频干扰的能力
5.4.2.1 按 GB/T 15153.1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2.2 在正常工作大气条件下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在信号输入回路和交流电源回路,施加以下所规定的高频干扰,由电子逻辑电路组成的回路及软件程序应能正常工作,其性能指标应满足等级指数要求。振荡波抗扰度能力特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波形:衰减振荡波,包络线在 3~6 周期衰减到峰值的 50%;
b) 频率:(1±0.1)MHz;
c) 重复率:至少 400 次/s;
d) 高频干扰电压值如表 11 的规定。
5.4.3 抗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的能力
5.4.3.1 按 GB/T 17626.4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3.2 在施加如表 11 规定的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电压的情况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其性能指标应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5.4.4 抗浪涌干扰的能力
5.4.4.1 按 GB/T 15153.1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4.2 施加浪涌干扰电压和 1.2/50μs 波形应按照表 11 要求,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其性能指标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表 11 振荡波干扰、快速瞬变和浪涌试验的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 级别 | 共模试验值 (*) | 试验回路 |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 4 | 2.5kVP | 信号输入、控制回路、电源回路、模拟量小信号输入回路 **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 4 | 2.0kVP | 信号输入回路、控制回路、模拟量小信号输入回路** |
4.0kVP | 电源回路 | ||
浪涌(冲击)抗扰度 | 4 | 4.0kVP | 信号输入回路、控制回路、电源回路、模拟量小信号输入回路** |
注 1:*差模试验电压值为共模试验值的 1/2。 注 2:**模拟量小信号输入回路是指与低功率传感器配合的采集信号输入回路。 |
5.4.5 抗静电放电的能力
5.4.5.1 按 GB/T 15153.1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5.2 设备静电放电电压值应按照表 12,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操作人员通常可接触到的外壳和操作点上,按规定施加静电放电电压,正负极性放电各 10 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为 1s。在静电放电情况下设备的各性能指标均应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表 12 静电放电试验的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 级别 | 试 | 验值 | |
接触放电 | 空气放电 | |||
静电放电 | 4 | ±8kV | ±15kV |
5.4.6 抗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干扰的能力
5.4.6.1 按 GB/T 15153.1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6.2 设备应按照表 13 规定的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而且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表 13 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试验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 级别 | 电压/电流波形 | 试验值(A/m) |
工频磁场 | 4 | 连续正弦波 | 100 |
特定 | 连续正弦波 | 与厂家协商确定 | |
阻尼振荡磁场 | 4 | 衰减振荡波 | 100 |
特定 | 衰减振荡波 | 与厂家协商确定 |
5.4.7 脉冲磁场抗扰度能力
5.4.7.1 按 GB/T 17626.9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7.2 应按照表 14 施加规定的脉冲磁场干扰,试验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各项功能、性能指标满足相关要求,交流电压、电流输入回路测量误差的改变量应不大于等级指数 100%。
表 14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 级别 | 试验值(A/m) |
脉冲磁场 | 5 | 1000 |
特定 | 与厂家协商确定 |
5.4.8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能力
5.4.8.1 按 GB/T 17626.3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8.2 射频电磁场辐射条件应按照表 15,设备应能正常工作,而且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表 15 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 | 级别 | 电压/电流波形 | 试验值 V/m |
射频电磁场辐射 | 4 | 1.4GHz~2.0GHz 连续波 | 30 |
5.5 机械振动性能
设备应能承受频率 f 为 2~9Hz,振幅为 0.3mm 及 f 为 9Hz~500Hz,加速度为 1m/s2的振动。振动之后,设备不应发生损坏和零部件受振动脱落现象,各项性能均应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5.6 连续通电的稳定性
设备完成调试后,在出厂前进行不少于 72h 连续稳定的通电试验,交直流电压为额定值,各项性能均应满足等级指数要求。
5.7 可靠性
设备本体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低于 50000h;终端(不含电源)的使用寿命应为 6~
6 年。
AA
附 录 A
(规范性)
ID 号、软硬件版本号及二维码定义
A.1 终端类型标识代码
FTU和DTU类型标识代码由3部分组成,其类型标识代码应符合图A.1,代码含义应符合表A.1。
ttt
图A.1 FTU和DTU类型标识代码表A.1 类型标识代码表
代码 | 终端类型 |
D30 | DTU 集中式“三遥”终端 |
D31 | DTU 分散式“三遥”终端 |
F30 | FTU“三遥”终端 |
A.2 ID号标识代码
FTU和DTU的ID号由24位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ID号结构由5部分组成,其结构和代码应按照表 A.2。ID号的第1~3位代表终端类型;第4~9位代表终端厂商代码,其中第4~7位统一由国家电网公司进行分配,第8~9位由厂商自定义;后15位由数字组成,第10~12位代表生产批号;第13~20位代表生产日期,第21~24代表生产流水。示例:终端ID号为F20XXXXXX120201307081009 表示生产日期为2013年7月8日的FTU终端“二遥”基本型。
表A.2 代码结构及位数
序号 | 1 | 2 | 3 | 4 | 5 |
代码名称 | 终端类型 | 厂商代码 | 生产批号 | 生产日期 | 生产流水 |
位数(位) | 3 | 6 | 3 | 8 | 4 |
A.3 硬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FTU和DTU的硬件版本号由6位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其结构应按照表3的要求,由2部分组成。硬件版本号的第1~2位为英文字母HV,代表硬件版本;第3~6位为硬件版本号,具体定义方式由厂商自定义,第4位和第5位中间加点间隔,其标识方式应按照图A.2。当硬件CPU芯片更换或者硬件功能电路有增减,应升级主版本号,即第3~4位;其他硬件的修改则升级子版本号,即第5~6位。示例:配电终端硬件版本号HV22.02 表示硬件版本号为22.02。
表A.3 代码结构及位数
序号 | 1 | 2 |
代码名称 | 版本类型 | 硬件版本号 |
位数(位) | 2 | 4 |
图A.2 硬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A.4 软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软件版本号由7位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其结构应按照表A.4,由2部分组成。软件版本号的第1~2 位为英文字母SV,代表软件版本;第 3~7位是软件版本号,具体定义方式由厂商自定义,第4位和第 5位中间加点间隔,其标识方式应按照图A.3。当软件有重大修改时,应升级主版本号,即第3~4位;其他一般的修改则升级子版本号,即第5~7位。软件重大修改包括:更换新的通信协议、修改故障检测算法、修改遥信量采集算法、修改遥测量采集算法、硬件主版本号升级引起的软件修改。除了终端软件重大修改以外的改动,只升级软件子版本号。示例:终端软件版本号SV56.023 表示软件版本号为56.023。
表A.4 代码结构及位数
序号 | 1 | 2 |
代码名称 | 版本类型 | 软件版本号 |
位数(位) | 2 | 5 |
图A.3 软件版本号标识代码
A.5 二维码信息
二维码信息结构应按照表A.5,由6部分组成。示例:“类型为D30,厂商为XX集团,型号为DTU3001,
ID为D30XXXXXX130201302080112,硬件版本号为HV20.11,生产日期为2013年2月8日”的二维码应符合图A.4。
表 A.5 二维码信息结构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代码名称 | 终端类型 | 厂商代码 | 终端型号 | ID 号 | 硬件版本 | 生产日期 |
图A.4 配电终端二维码信息
附 录 B
(规范性)
FTU 电气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
B.1 采用电磁式互感器组合模式的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1.1 26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1.1.1 26芯航插机构规范
26芯航空插头、插座的的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B.1和图B.2。
B.1.1.1 26芯航插管脚定义
与馈线终端配套的一次开关,应配置 26 芯航空接插插座,26 芯航空接插插件管脚定义应按照表 B.1。
表B.1 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 配弹簧机构开关 | 图示 | |
标记 | 标记说明 | ||
1 | CN- | 储能- |
|
2 | CN+ | 储能+ | |
3 | HZ- | 合闸- | |
4 | HZ+ | 合闸+ | |
5 | FZ- | 分闸- | |
6 | FZ+ | 分闸+ | |
7 | Ia | A相电流 | |
8 | Ib | B相电流 | |
9 | Ic | C相电流 | |
10 | In | 相电流公共端 | |
11 | I0 | 零序电流 | |
12 | I0com | 零序电流公共端 | |
13 | -- | -- | |
14 | -- | -- | |
15 | DQY/DZHW | 低气压闭锁/隔离刀闸合位 | |
16 |
表B.1(续)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 配弹簧机构开关 | 图示 | |
标记 | 标记说明 | ||
17 | |||
18 | |||
19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
20 | HW | 合位 | |
21 | FW | 分位 | |
22 | WCN(可选) | 未储能位 | |
23 | U0 | 零序电压 | |
24 | U0com | 零序电压公共端 | |
25 | -- | -- | |
26 | -- | -- |
B.1.2 6芯防开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1.2.1 6芯防开路航插结构规范
6 芯防开路航插结构的尺寸应按照图 B.3。
B.1.2.2 6 芯防开路航插管脚定义
6 芯防开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 B.2。
表B.2 6芯防开路航插接口引脚定义
电流输入接口(ID)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Ia | A 相电流 | RVV2.5mm² |
| |
2 | Ib | B 相电流 | RVV2.5mm² | ||
3 | Ic | C 相电流 | RVV2.5mm² | ||
4 | In | 相电流公共端 | RVV2.5mm² | ||
5 | I0 | 零序电流 | RVV2.5mm² | ||
RVV2.5mm² | |||||
6 | I0com | 零序电流公共端 |
B.1.3 14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1.3.1 14 芯航插结构规范
14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4。
B.1.3.2 14 芯航插管脚定义
14 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 B.3。
表B.3 14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配置电流互感器及电子式零序电压互感器)
14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HW | 合位 | RVVP1.0mm² |
| |
2 | FW | 分位 | RVVP1.0mm² | 可选 | |
3 | CN- | 储能 CN- | RVVP1.5mm² | ||
4 | CN+ | 储能 CN+ | RVVP1.5mm² | ||
5 | WCN | 未储能位 | RVVP1.0mm² | ||
6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RVVP1.0mm² | ||
7 | HZ- | 合闸输出- | RVVP1.5mm² | ||
8 | HZ+ | 合闸输出+ | RVVP1.5mm² | ||
9 | FZ- | 分闸输出- | RVVP1.5mm² | ||
10 | FZ+ | 分闸输出+ | RVVP1.5mm² | ||
11 | DQY/DZHW | 低气压闭锁/ 隔离刀闸合位 | RVVP1.0mm² | 可选 | |
12 | 备用 | ||||
13 | Uo+ | 零序电压+ | RVVP1.0mm² | ||
14 | Uo- | 零序电压- | RVVP1.0mm² |
B.1.4 6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1.4.1 6 芯航插结构规范
6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5。
图B.5 6芯航插插头,插座尺寸图
B.1.4.2 6 航插管脚定义
6 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 B.4。
表B.4 时6芯航插管脚定义(采用电压电流互感器)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1TVa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2TVc1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表B.4(续)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3 | 1TVb1/2T Vb1 | AB/BC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4 | 1TVa2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
5 | 2TVc2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
6 | 1TVb2/2T Vb2 | AB/BC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
注:预制电缆的6芯电源航插头处引脚3和6短接,终端航插底座引脚3和6不短接 |
B.1.5 3芯TV侧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1.5.1 3 芯 TV 航插结构规范
3 芯 TV 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6。
插合端直径 | 符号 |
Φ3.5 |
|
图B.6 3芯航空插座外形尺寸图
B.1.5.2 3 芯 TV 航插管脚定义
3 芯 TV 航插管脚定义 AB 侧 TV 航插接口应按照表 B.5,CB 侧 TV 航插接口应按照表 B.6。
表B.5 3芯航插管脚定义(AB侧)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TVa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TVb1/T Vb2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测量 | |
3 | TVa2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表B.6 3芯航插管脚定义(CB侧)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2TVc1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2TVb1/ 2TVb2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测量 | |
3 | 2TVc2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B.2 采用电子式互感器组合模式的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2.1 26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2.1.1 26 芯航插结构规范
26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7 和图 B.8。
图B.7 26芯航空插头和插座(直头)
图B.8 26芯航空插头和插座(弯头)
B.2.1.2 26 芯航插管脚定义
与馈线终端配套的一次开关,应配置 26 芯航空接插插座,26 芯航空接插插件管脚定义应按照表 B.7。
表B.7 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 配弹簧机构开关 | ||
标记 | 标记说明 | 导线规格 | |
1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RVVP1.5mm² |
2 | HW | 合位 | RVVP1.5mm² |
3 | CN- | 储能- | RVVP1.5mm² |
4 | CN+ | 储能+ | RVVP1.5mm² |
5 | DQY/DZHW | 低气压闭锁/隔离刀闸合位 | RVVP1.5mm² |
6 | FW | 分位 | RVVP1.5mm² |
7 | HZ- | 合闸- | RVVP1.5mm² |
8 | HZ+ | 合闸+ | RVVP1.5mm² |
9 | |||
10 | Ia+ | A 相电流+ | RVVP1.5mm² |
11 | WCN(可选) | 未储能 | RVVP1.5mm² |
12 | FZ- | 分闸- | RVVP1.5mm² |
13 | FZ+ | 分闸+ | RVVP1.5mm² |
表B.7(续)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 配弹簧机构开关 | ||
标记 | 标记说明 | 导线规格 | |
14 | |||
15 | Ib+ | B 相电流+ | RVSP0.5mm² |
16 | Ia- | A 相电流- | RVSP0.5mm² |
17 | Ucom | 电压公共端 | 屏蔽线缆 |
18 | U0+ | 零序电压+ | 屏蔽线缆 |
19 | Ua+ | A 相电压+ | 屏蔽线缆 |
20 | Ic+ | C 相电流+ | RVSP0.5mm² |
21 | Ib- | B 相电流- | RVSP0.5mm² |
22 | Uc+ | C 相电压+ | 屏蔽线缆 |
23 | Ub+ | B 相电压+ | 屏蔽线缆 |
24 | I0+ | 零序电流+ | RVSP0.5mm² |
25 | Ic- | C 相电流- | RVSP0.5mm² |
26 | I0- | 零序电流- | RVSP0.5mm² |
B.2.2 6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2.2.1 6 芯航插结构规范
6芯航插结构及尺寸应按照图B.9。
图B.9 6芯航空插头、插座的尺寸
B.2.2.2 6 芯航插管脚定义
6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8。
表B.8 6芯航插管脚定义(采用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1TVa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2TVc1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3 | 1TVb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4 | RVVP1.5mm² | 测量 | |||
5 | RVVP1.5mm² | 测量 | |||
6 | 2TVb1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
注:预制电缆的6芯电源航插头处引脚3和6短接,终端航插底座引脚3和6不短接 |
B.2.3 10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2.3.1 10 芯航插结构规范
10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B.10。
插合端直径 | 符号 |
Φ1.6 |
|
Φ2.0 |
|
图B.10 10芯航空插头、插座的尺寸
B.2.3.2 10 芯航插管脚定义
10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9。
表B.9 10芯航插管脚定义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 标记 | 标记说明 | 导线规格 |
1 | HW | 合位 | RVVP1.5mm² |
2 | FW | 分位 | RVVP1.5mm² |
3 | CN- | 储能- | RVVP1.5mm² |
4 | CN+ | 储能+ | RVVP1.5mm² |
5 | WCN | 未储能位 | RVVP1.5mm² |
6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RVVP1.5mm² |
7 | DQY/DZHW | 低气压闭锁/隔离刀闸合位 | RVVP1.5mm² |
8 | HZ+ | 合闸+ | RVVP1.5mm² |
9 | COM | 分合闸公共端 | RVVP1.5mm² |
10 | FZ+ | 分闸+ | RVVP1.5mm² |
B.2.4 14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2.4.1 14 芯航插结构规范
14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11。
图B.11 14芯航空插头和插座
B.2.4.2 14 芯航插管脚定义
14 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 B.10。
表B.10 14芯航插管脚定义(电子式电流及电压互感器)
引脚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1 | Io+ | 零序电流+ | RVSP0.5mm2 |
2 | Io- | 零序电流- | RVSP0.5mm2 |
3 | Ib+ | B 相电流+ | RVSP0.5mm2 |
4 | Ic+ | C 相电流+ | RVSP0.5mm2 |
5 | Ic- | C 相电流- | RVSP0.5mm2 |
6 | Ib- | B 相电流- | RVSP0.5mm2 |
7 | Ia+ | A 相电流+ | RVSP0.5mm2 |
8 | Ia- | A 相电流- | RVSP0.5mm2 |
9 | |||
10 | Ua+ | A 相电压+ | 屏蔽线缆 |
11 | Ub+ | B 相电压+ | 屏蔽线缆 |
12 | Uc+ | C 相电压+ | 屏蔽线缆 |
13 | Uo+ | 零序电压+ | 屏蔽线缆 |
14 | Ucom | 电压公共端 | 屏蔽线缆 |
B.2.5 3芯TV侧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2.5.1 3 芯航插结构规范
3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12。
插合端直径 | 符号 |
Φ3.5 |
|
图B.12 3芯航空插座外形尺寸图
B.2.5.2 3 芯航插管脚定义
3 芯 TV 航插管脚定义 AB 侧 TV 航插接口应按照表 B.11,CB 侧 TV 航插接口应按照表 B.12。
表B.11 3芯航插管脚定义(AB侧)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TVa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TVb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测量 | |
3 |
表B.12 3芯航插管脚定义(CB侧)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2TVc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2TVb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3 | ----- | ----- | ----- | ----- |
B.3 采用数字组合模式的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3.1 26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3.1.1 26 芯航插机构规范
26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13 和图 B.14。
图B.13 26芯航空插头和插座(直头)
图B.14 26芯航空插头和插座(弯头)
B.3.1.2 26 芯航插管脚定义
与馈线终端配套的一次开关,应配置26芯航空接插插座。26芯航空接插插件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13。
表B.13 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开关侧连接器引脚 | 配弹簧机构开关 | |
标记 | 标记说明 | |
1 | MUDY+ | 数字电源+ |
2 | ―― | ―― |
3 | COM | 分合闸、储能公共端 |
4 | CN+ | 储能+(可选) |
5 | MUDY- | 数字电源- |
6 | ―― | ―― |
7 | COM | 分合闸、储能公共端 |
8 | HZ+ | 合闸+ |
9 | TX+ | 通讯+ |
10 | ―― | ―― |
11 | ―― | ―― |
12 | COM | 分合闸、储能公共端 |
13 | FZ+ | 分闸+ |
14 | TX- | 通讯- |
15 | ―― | ―― |
16 | ―― | ―― |
17 | ―― | ―― |
18 | ―― | ―― |
19 | ―― | ―― |
20 | ―― | ―― |
21 | ―― | ―― |
22 | ―― | ―― |
23 | ―― | ―― |
24 | ―― | ―― |
25 | ―― | ―― |
26 | ―― | ―― |
B.3.2 6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3.2.1 6 芯航插结构规范
6芯航插结构及尺寸应按照图B.15。
图B.15 6芯航空插头和插座
B.3.2.2 6 芯航插管脚定义
6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14。
表B.14 采用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时6芯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1TVa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2TVc1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表B.14 (续)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3 | 1TVb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4 | RVVP1.5mm² | 测量 | |||
5 | RVVP1.5mm² | 测量 | |||
6 | 2TVb1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测量 | |
注:预制电缆的6芯电源航插头处引脚3和6短接,终端航插底座引脚3和6不短接 |
B.3.3 10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3.3.1 10 芯航插结构规范
10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B.16。
插合端直径 | 符号 |
Φ1.6 |
|
Φ2.0 |
|
图B.16 10芯航空插头和插座
B.3.3.2 10 芯航插管脚定义
10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15。
表B.15 10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TX+ | 数字量+ | RVSP1.0mm² |
| |
2 | TX- | 数字量- | RVSP1.0mm² | ||
3 | COM | 分合闸、储能公共端 | RVVP1.5mm² | ||
4 | CN+ | 储能+ | RVVP1.5mm² | ||
5 | ―― | ―― | ―― | ―― | |
6 | ―― | ―― | ―― | ―― | |
7 | FZ+ | 分闸+ | RVVP1.5mm² | FZ+ | |
8 | HZ+ | 合闸+ | RVVP1.5mm² | HZ+ | |
9 | MUDY+ | 24V数字电源+ | RVSP1.0mm² | MUDY+ | |
10 | MUDY- | 24V数字电源- | RVSP1.0mm² | MUDY- |
B.3.4 3芯TV侧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3.4.1 3 芯航插结构规范
3 芯航插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 B.17。
插合端直径 | 符号 |
Φ3.5 |
|
图B.17 3芯航空插座外形尺寸图
B.3.4.2 3 芯航插管脚定义
3 芯 TV 航插管脚定义 AB 侧 TV 航插接口应按照表 B.16,CB 侧 TV 航插接口应按照表 B.17。
表B.16 3芯航插管脚定义(AB侧)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TVa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A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TVb1 | A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测量 | |
3 |
表B.17 3芯航插管脚定义(CB侧)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2TVc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 (对应 C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2 | 2TVb | CB 线电压 TV 二次侧电压 (对应 B 相) | RVVP1.5mm² | 电源 | |
3 | ----- | ----- | ----- | ----- |
B.4 以太网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4.1 以太网航插结构规范以太网航插结构与尺寸应按照图 B.18 和图 B.19。
图B.18 以太网航空插座
图B.19 以太网航空插头外形尺寸图
B.4.2 以太网航插管脚定义
以太网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18。
表B.18 以太网通信接口航空插座定义及接线要求
以太网通信、EPON电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A | 24+ | V+ | RVVP1.0mm² | 三芯 电源线 |
|
B | -- | -- | -- | ||
C | 24- | V- | RVVP1.0mm² | ||
1 | RJ45-1-1 | 网口 1 发信号+ | 橙白 | RJ45 接 口 | |
2 | RJ45-1-2 | 网口 1 发信号- | 橙 | ||
3 | RJ45-1-3 | 网口 1 收信号+ | 绿白 | ||
4 | -- | 预留 | -- | ||
5 | -- | 预留 | -- | ||
6 | RJ45-1-6 | 网口1收信号- | 绿 |
表B.18 (续)
以太网通信、EPON电源接口引脚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7 | -- | 预留 | -- | ||
8 | -- | 预留 | -- |
B.5 5 芯航插电气及结构规范
B.5.1 5芯航插航插结构规范
5 芯航插孔位图应按照图 B.20,5 芯航插插座外形尺寸应按照图 B.21,5 芯航插插头外形尺寸应按照图 B.22。
插合端直径 | 符号 |
Φ2 |
图B.20 5芯航空5插座孔位图(从插座结合面看)
图B.21 5芯航空插座外形尺寸图
图B.22 5芯航空插头外形尺寸图
B.5.2 5芯航插管脚定义
5芯航插管脚定义应按照表B.19。
表B.19 5芯航插管脚定义表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示 |
1 | 预留 |
| |||
2 | 预留 | ||||
3 | 预留 | ||||
4 | BAT+ | 后备电源正 | RVVP1.5mm² | ||
5 | BAT- | 后备电源负 | RVVP1.5mm² |
B.6 B6 罩式FTU无线模块DB9 通信接口定义
罩式FTU无线模块DB9通信接口定义应按照表B.20。
表B.20 罩式FTU无线模块DB9通信接口定义
管脚定义 | 名称 | 说明 |
1 | VG | 通信电源地 |
2 | RXD | 串口通信接收 |
3 | TXD | 串口通信发送 |
4 | LAN-RX+ | 网络通信接收正 |
5 | GND | 串口通信收发地 |
6 | V+ | 通信电源正(DC24V) |
7 | LAN-TX- | 网络通信发送负 |
8 | LAN-TX+ | 网络通信发送正 |
9 | LAN-RX- | 网络通信接收负 |
附 录 C
(规范性)
罩式 FTU 终端结构及面板设计
C.1 结构尺寸
电磁式、电子式、数字式罩式终端结构尺寸应分别按照图C.1、图C.2、图C.3、图C.4和图C.5。
图 C.1 罩式 FTU 终端(电磁式、电子式、数字式)外罩尺寸图
图 C.2 终端(电磁式、电子式、数字式)蓄电池盒尺寸图
图 C.3 终端(电磁式)航插位置定位图
图 C.4 终端(电子式)航插位置定位图
图 C.5 终端(数字式)航插位置定位图
C.2 面板布局说明
C.2.1 电磁式面板布局
电磁式面板布局应按照图C.6和图C.7。
a) 非液晶面板示意图
b) 液晶面板示意图
图 C.6 终端(电磁式)操作面板示意图
图 C.7 终端(电磁式)底盖布局示意图
C.2.2 电子式面板布局
电子式面板布局应按照图C.8和图C.9。
a) 非液晶面板示意图
b) 液晶面板示意图
图 C.8 终端(电子式)操作面板示意图
图 C.9 终端(电子式)底盖布局示意图
C.2.3 数字式面板布局
数字式面板布局应按照图 C.10 和图 C.11。
a) 非液晶面板示意图
b) 液晶面板示意图
图 C.10 数字式终端操作面板示意图
图 C.11 终端(数字式)底盖布局示意图
C.3 面板开关、按钮、指示灯相关说明
面板开关要求应按照表C.1,非液晶面板按钮要求应按表C.2,液晶面板按键要求应按表C.3,面板指示灯要求应按表C.4,DB9通信接口定义应按照表C.5,RJ45形式的调试串口&脉冲输出定义应按照表C.6,
RJ45维护串口转DB9接线应按照图C.12。
表C.1 面板开关说明
序号 | 面板开关 | 说明 |
1 | 远方/就地 | 远方:允许远方遥控,闭锁就地操作就地:允许就地操作,闭锁远方遥控 无论远方/就地均不影响就地故障处理功能(常规保护、就地型FA等)出口 |
2 | 故障处理投退 | 投入:软件设定的故障处理功能(故障告警、常规保护、就地型FA等)有效;退出:软件设定的故障处理功能(故障告警、常规保护、就地型FA等)无效,但不闭锁相应的遥控和就地操作。 |
表C.2 面板按钮说明(非液晶面板)
序号 | 按钮 | 说明 |
1 | 复归 | 复归告警事件和信号,正/反向闭锁信号不受复归按钮控制 |
2 | 电池投入 | 后备电池供电投入 |
3 | 电池退出 | 后备电池供电退出 |
表C.3 面板按键说明(液晶面板)
序号 | 按键 | 说明 |
1 | 复归 | 复归告警事件和信号,正/反向闭锁信号不受复归按钮控制 |
2 | 电池投入 | 后备电池投入 |
3 | 电池退出 | 后备电池退出 |
4 | 上 | 配合液晶使用,上移 |
5 | 下 | 配合液晶使用,下移 |
6 | 左 | 配合液晶使用,左移 |
7 | 右 | 配合液晶使用,右移 |
8 | 确认 | 配合液晶使用,确认选项 |
9 | 取消 | 配合液晶使用,取消选项 |
表C.4 面板信号指示灯说明
序号 | 名称 | 说明 |
1 | 电源 | 绿灯,主供电源取电状态时常亮,非取电状态熄灭 |
2 | 通讯 | 绿灯,通讯正常时亮,通信有数据时闪烁,通讯中断时熄灭 |
3 | 自检 | 红灯,自检发现异常时常亮,正常时熄灭 |
4 | 常规保护 | 绿灯,常规保护功能投入时,指示灯常亮,退出时熄灭 |
5 | 就地型FA | 绿灯,终端运行于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模式时,指示灯常亮,退出时熄灭 |
6 | 集中型FA | 绿灯,终端运行于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模式时,指示灯常亮,退出时熄灭 |
表C.5 DB9通信接口定义说明
管脚定义 | 名称 | 说明 |
1 | VG | 通信电源地 |
2 | RXD | 串口通信接收 |
3 | TXD | 串口通信发送 |
4 | LAN-RX+ | 网口收信号+ |
5 | GND | 串口通信收发地 |
6 | V+ | 通信电源正(DC24V) |
7 | LAN-TX- | 网口发信号- |
8 | LAN-TX+ | 网口发信号+ |
9 | LAN-RX- | 网口收信号- |
表C.6 RJ45形式的调试串口&脉冲输出说明
X1(RJ45) | 信号 | 信号方向 | X2(DB9) | |
维护串口 | 3 | TXD | → | 2 |
4 | GND | - | 5 | |
5 | GND | - | 5 | |
6 | RXD | ← | 3 | |
脉冲输出 | 1 | P:有功脉冲输出 | → | 7 |
2 | Q:无功脉冲输出 | → | 4 | |
7 | S:秒脉冲输出 | → | 6 | |
8 | COM:信号公共端 | - | 8 | |
注1:TXD、RXD是相对配电终端定义的,应分别连接到对接终端的RXD和TXD。 注2:未描述的管脚表示未连接。 |
图 C.12 RJ45 维护串口转 DB9 接线示意图附 录 D
(规范性)
站所终端矩形连接器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
D.1 集中式DTU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D.1.1 终端柜电压/电源32+1芯矩形连接器
终端柜电压/电源 32+1 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D.1。
表D.1 一二次连接电压32+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 | 不使用 | ||
2 | / | 不使用 | ||
3 | / | 不使用 | ||
4 | / | 不使用 | ||
5 | / | 不使用 | ||
6 | / | 不使用 | ||
7 | / | 不使用 | ||
8 | / | 不使用 | ||
9 | Ula | 交流输入电源 | RVV1.5mm² | |
10 | Ulb | RVV1.5mm² | ||
11 | Ulc | RVV1.5mm² | ||
12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13 | Ua | A 相电压(计量/测量) | RVV1.5mm² | |
14 | Ub | B 相电压(计量/测量) | RVV1.5mm² | |
15 | Uc | C 相电压(计量/测量) | RVV1.5mm² | |
16 | Un | 相电压公共端 | RVV1.5mm² | |
17 | U0 | 零序电压 | RVV1.5mm² | |
18 | U0n | 零序电压公共端 | RVV1.5mm² | |
19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0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1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2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3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4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5 | / | 不使用 | ||
26 | / | 不使用 | ||
27 | / | 不使用 | ||
28 | / | 不使用 | ||
29 | / | 不使用 | ||
30 | / | 不使用 |
表D.1(续)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
31 | / | 不使用 | |||
32 | / | 不使用 | |||
33 | 接地 | ||||
注:工作电源和采样电源要求耐压 2.5KV,冲击 5KV。 |
D.1.2 核心单元间隔26+1芯矩形连接器
核心单元间隔 26+1 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D.2。
表D.2 核心单元间隔26+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KM+ | 48V 操作电源+ | RVV1.5mm² | |
2 | KM- | 48V 操作电源- | RVV1.5mm² | |
3 | Ia+ | A 相电流+ | RVV2.5mm² | |
4 | Ia- | A 相电流- | RVV2.5mm² | |
5 | Ib+ | B 相电流+ | RVV2.5mm² | |
6 | Ib- | B 相电流- | RVV2.5mm² | |
7 | Ic+ | C 相电流+ | RVV2.5mm² | |
8 | Ic- | C 相电流- | RVV2.5mm² | |
9 | I0+ | 零序电流+ | RVV2.5mm² | |
10 | I0- | 零序电流- | RVV2.5mm² | |
11 | KHZ | 遥控合闸输出 | RVV1.5mm² | |
12 | KFZ | 遥控分闸输出 | RVV1.5mm² | |
13 | KCOM | 遥控出口公共 | RVV1.5mm² | |
14 | DHZ | 保护合闸输出 | RVV1.5mm² | |
15 | DFZ | 保护分闸输出 | RVV1.5mm² | |
16 | DCOM | 保护出口公共 | RVV1.5mm² | |
17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RVV1.0mm² | 装置遥信正电源(+24V) |
18 | GKW | 隔离开关位置 | RVV1.0mm² | |
19 | DKW | 接地开关位置 | RVV1.0mm² | |
20 | KZHLBJ | 控制回路报警 | RVV1.0mm² | |
21 | WCN | 未储能位 | RVV1.0mm² | |
22 | YF | 远方/就地 | RVV1.0mm² | |
23 | HW | 合位 | RVV1.0mm² | |
24 | FW | 分位 | RVV1.0mm² | |
25 | BY | 备用 | ||
26 | BY | 备用 | ||
27 | 接地 | |||
注:矩形连接器 3 和 4、5 和 6、7 和 8、9 和 10 芯之间插头防开路短接。26 芯矩形连接器应具备颜色标识,分别黑/白/红/绿/黄/蓝标识间隔 1 到间隔 6。 |
D.1.3 核心单元电压/电源26+1芯矩形连接器
核心单元电压/电源 26+1 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D.3。
表D.3 核心单元电压/电源26+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KM+ | 48V 操作电源+ | RV1.5mm² | |
2 | KM- | 48V 操作电源- | RV1.5mm² | |
3 | / | 不使用 | / | |
4 | / | 不使用 | / | |
5 | / | 不使用 | / | |
6 | / | 不使用 | / | |
7 | / | 不使用 | / | |
8 | / | 不使用 | / | |
9 | / | 不使用 | / | |
10 | / | 不使用 | / | |
11 | Ua | A 相电压(计量/测量) | RVV1.5mm² | |
12 | Ub | B 相电压(计量/测量) | RVV1.5mm² | |
13 | BY | 备用 | / | |
14 | BY | 备用 | / | |
15 | Uc | C 相电压(计量/测量) | RVV1.5mm² | |
16 | Un | 相电压公共端 | RVV1.5mm² | |
17 | BY | 备用 | / | |
18 | BY | 备用 | / | |
19 | U0 | 零序电压 | RVV1.5mm² | |
20 | U0n | 零序电压公共端 | RVV1.5mm² | |
21 | BY | 备用 | / | |
22 | BY | 备用 | / | |
23 | 工作电源+ | 工作电源正 | RV1.5mm² | |
24 | 工作电源- | 工作电源负 | RV1.5mm² | |
25 | BY | 备用 | / | |
26 | BY | 备用 | / | |
27 | 接地 |
D.1.4 电源模块上行10芯矩形连接器
电源模块上行 10 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D.4。
表D.4 电源模块上行10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操作电源+ | 操作电源 | RVV1.5mm² | |
2 | 操作电源- | RVV1.5mm² | ||
3 | 工作电源+ | 工作电源 | RVV1.5mm² | 分散式公共单元所用 |
4 | 工作电源- | RVV1.5mm² | 工作电源 | |
5 | 工作电源+ | 工作电源 | RVV1.5mm² | |
6 | 工作电源- | RVV1.5mm² | ||
7 | 通信电源+ | 通信电源 | RVV1.5mm² | |
8 | 通信电源- | RVV1.5mm² | ||
9 | 电源 485+ | 串行通信 | RVV1.0mm² | |
10 | 电源 485- | RVV1.0mm² |
D.1.5 电源模块下行10芯矩形连接器
电源模块下行 10 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D.5。
表D.5 电源模块下行10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Ula | 交流输入电源 | RVV1.5mm² | |
2 | Ulb | RVV1.5mm² | ||
3 | Ulc | RVV1.5mm²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D.2 集中式DTU矩形连接器结构尺寸
D.2.1 电源模块10芯矩形连接器
电源模块 10 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应按照图 D.1。
a)10 芯插头尺寸
b)10 芯插座尺寸
c)安装开孔图
图D.1 装置内部10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
D.2.2 核心单元间隔26+1芯矩形连接器
26+1 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应按照图 D.2。
a) 26+1 芯插头尺寸
b) 26+1 芯插座外框尺寸
c) 26+1 芯安装开孔图
d) 26+1芯插座插芯尺寸
图D.2 装置内部26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
D.2.3 终端柜电压/电源32+1芯矩形连接器结构尺寸
终端柜电压/电源 32+1 芯矩形连接器结构尺寸应按照图 D.3。
a) 32+1芯插头尺寸
b) 32芯插座尺寸图D.3 32+1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
D.3 分散式DTU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D.3.1 公共单元柜电源32+1芯矩形连接器
公共单元柜电源 32+1 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D.6。
表D.6 一二次连接电压32+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 | 不使用 | ||
2 | / | 不使用 | ||
3 | / | 不使用 | ||
4 | / | 不使用 | ||
5 | / | 不使用 | ||
6 | / | 不使用 | ||
7 | / | 不使用 | ||
8 | / | 不使用 | ||
9 | Ula | 交流输入电源 | RVV1.5mm² | |
10 | Ulb | RVV1.5mm² | ||
11 | Ulc | RVV1.5mm² | ||
12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13 | CV+ | 操作电源 | RVV1.5mm² | |
14 | CV- | RVV1.5mm² | ||
15 | GV+ | 工作电源 | RVV1.5mm² | |
16 | GV- | RVV1.5mm² | ||
17 | PPS+ | 秒脉冲+ | RVV1.5mm² | |
18 | PPS- | 秒脉冲- | RVV1.5mm² | |
19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0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1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2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3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4 | BY | 备用 | RVV1.5mm² | |
25 | / | 不使用 | ||
26 | / | 不使用 | ||
27 | / | 不使用 | ||
28 | / | 不使用 | ||
29 | / | 不使用 | ||
30 | / | 不使用 | ||
31 | / | 不使用 | ||
32 | / | 不使用 | ||
33 | 接地 | |||
注:工作电源和采样电源要求耐压 2.5KV,冲击 5KV。 |
D.3.2 间隔单元32+1芯矩形连接器
间隔单元电磁式(32+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D.7,间隔单元低功耗(32+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应按照表D.8。
表D.7 电磁式(32+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插头) | 备注 |
1 | Ua | A 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2 | Ub | B 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3 | Uc | C 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4 | Un | 相电压公共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5 | U0+ | 零序电压 | RVVP1.5mm² | |
6 | U0- | 零序电压公共端 | RVVP1.5mm² | |
7 | PW+ | 24V 工作电源+ | RVVP1.5mm² | |
8 | PW- | 24V 工作电源- | RVVP1.5mm² | |
9 | PPS+ | 秒脉冲+ | RVVP1.0mm² | 差分脉冲 |
10 | PPS- | 秒脉冲- | RVVP1.0mm² | 差分脉冲 |
11 | KHZ | 遥控合闸输出 | RVVP1.5mm² | 空接点输出 |
12 | KFZ | 遥控分闸输出 | RVVP1.5mm² | |
13 | KCOM | 遥控出口公共 | RVVP1.5mm² | |
14 | DHZ | 保护合闸输出 | RVVP1.5mm² | 空接点输出 |
15 | DFZ | 保护分闸输出 | RVVP1.5mm² | |
16 | DCOM | 保护出口公共 | RVVP1.5mm² | |
17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RVVP1.0mm² | 装置遥信正电源 (+24V) |
18 | GKW | 隔离开关位置 | RVVP1.0mm² | |
19 | DKW | 接地开关位置 | RVVP1.0mm² | |
20 | KZHLBJ | 控制回路报警 | RVVP1.0mm² | |
21 | WCN | 未储能位 | RVVP1.0mm² | |
22 | YF | 远方/就地 | RVVP1.0mm² | |
23 | HW | 合位 | RVVP1.0mm² | |
24 | FW | 分位 | RVVP1.0mm² | |
25 | Ia+ | A 相电流+ | RVVP2.5mm | |
26 | Ia- | A 相电流- | RVVP2.5mm² | |
27 | Ib+ | B 相电流+ | RVVP2.5mm² | |
28 | Ib- | B 相电流- | RVVP2.5mm² | |
29 | Ic+ | C 相电流+ | RVVP2.5mm² | |
30 | Ic- | C 相电流- | RVVP2.5mm² | |
31 | I0+ | 零序电流+ | RVVP2.5mm² | |
32 | I0- | 零序电流- | RVVP2.5mm² | |
33 | 接地 |
表D.8 低功率(32+1)芯矩形连接器引脚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1 | Ua | A 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2 | Ub | B 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3 | Uc | C 相电压正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4 | Un | 相电压公共端(计量/测量) | RVVP1.5mm² | |
5 | U0+ | 零序电压 | RVVP1.5mm² | |
6 | U0- | 零序电压公共端 | RVVP1.5mm² | |
7 | PWR+ | 间隔单元 DC24V 电源+ | RVVP1.5mm² | |
8 | PWR- | 间隔单元 DC24V 电源- | RVVP1.5mm² | |
9 | PPS+ | 秒脉冲+ | RVVP1.0mm² | 差分脉冲 |
10 | PPS- | 秒脉冲- | RVVP1.0mm² | 差分脉冲 |
11 | KHZ | 遥控合闸输出 | RVVP1.5mm² | 空接点输出 |
12 | KFZ | 遥控分闸输出 | RVVP1.5mm² | |
13 | KCOM | 遥控出口公共 | RVVP1.5mm² | |
14 | DHZ | 保护合闸输出 | RVVP1.5mm² | 空接点输出 |
15 | DFZ | 保护分闸输出 | RVVP1.5mm² | |
16 | DCOM | 保护出口公共 | RVVP1.5mm² | |
17 | YXCOM | 遥信公共端 | RVVP1.0mm² | 正电源(+24V) |
18 | GKW | 隔离开关位置 | RVVP1.0mm² | |
19 | DKW | 接地开关位置 | RVVP1.0mm² | |
20 | KZHLBJ | 控制回路报警 | RVVP1.0mm² | |
21 | WCN | 未储能位 | RVVP1.0mm² | |
22 | YF | 远方/当地 | RVVP1.0mm² | |
23 | HW | 合位 | RVVP1.0mm² | |
24 | FW | 分位 | RVVP1.0mm² | |
25 | Ia+ | A 相电流+ | RVSP 2*0.5 mm² | |
26 | Ia- | A 相电流- | RVSP 2*0.5 mm² | |
27 | Ib+ | B 相电流+ | RVSP 2*0.5 mm² | |
28 | Ib- | B 相电流- | RVSP 2*0.5 mm² | |
29 | Ic+ | C 相电流+ | RVSP 2*0.5 mm² | |
30 | Ic- | C 相电流- | RVSP 2*0.5 mm² | |
31 | I0+ | 零序电流+ | RVSP 2*0.5 mm² | |
32 | I0- | 零序电流- | RVSP 2*0.5 mm² | |
33 | GND | 小信号屏蔽地 | ||
注: 电磁式(32+1)芯矩形连接器25和26、27和28、29和30、31和32芯之间插头防开路短接,低功率(32+1)芯矩形连接器管脚33位小信号屏蔽地。 |
D.3.3 电源模块上行10芯矩形连接器
电源模块上行 10 芯矩形连接器应满足 D.1.4 的要求。
D.3.4 电源模块下行10芯矩形连接器
电源模块下行 10 芯矩形连接器应满足 D.1.5 的要求。
D.4 分散式DTU矩形连接器结构尺寸
D.4.1 电源模块10芯矩形连接器
电源模块 10 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应满足 D.2.1 的要求。
D.4.2 间隔单元32+1芯矩形连接器
32+1 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应按照图 D.4。
a) 插头尺寸
b) 面板安装开孔
c) 安装开孔图
d) PCB 板安装开孔示意
图D.4 间隔单元32+1芯矩形连接器(插头自短路-座焊接)外形尺寸
D.4.3 公共单元柜电源32+1芯矩形连接器结构尺寸
公共单元柜电源 32+1 芯矩形连接器外形尺寸参考 D.2.3。
附 录 E
(规范性)
集中式站所终端及辅助设备的结构及安装
E.1 终端柜体整体结构
E.1.1 终端柜体外观结构
站所终端柜体外观结构应按照图 E.1。
图E.1 站所终端柜体外观结构
E.1.2 配套通信箱外部结构
站所终端配套通信箱外部结构应按照图 E.2。
图E.2 站所终端配套通信箱外部结构
E.1.3 终端内部布置
终端内部部署应按照图 E.3。
图E.3 终端内部布置图
E.2 终端核心单元
E.2.1 终端核心单元外观结构
终端核心单元外观结构应按照图E.4,最大尺寸长宽深分别为449mm/225mm/283mm(不含安装耳边尺寸)。核心单元通信仓内应包含远程通信模块、本地通信模块、以太网口1(RJ45,用于远程通信)、以太网口2(RJ45,用于分布式馈线自动化)、以太网口3(RJ45,用于液晶屏的调试和连接)、调试串口(RJ45,接口定义应满足附录E.2.10的要求)、脉冲串口(RJ45,接口定义应满足E.2.11的要求),脉冲选择拨码开关(4极盒型DIP开关,接口定义应满足E.2.11的要求)、通信串口(12芯3.81间距双层带法兰接插端子,接口定义应满足本附录的要求)。
图E.4 终端核心单元外观结构图
E.2.2 远程通信模块外形结构和尺寸
远程通信模块外形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E.5。
图E.5 远程无线通信模块外形结构和尺寸
E.2.3 本地通信模块结构和尺寸
本地通信模块结构和尺寸应按照图E.6。
图E.6 本地通信模块结构尺寸
E.2.4 终端核心单元铭牌设计
终端核心单元铭牌设计应按照图 E.7。
图E.7 终端核心单元铭牌设计规格图
E.2.5 终端核心单元本体指示灯
核心单元本体指示灯布局应分别按照图 E.8、图 E.8 和图 E.9,核心单元本体指示灯布局图表示各个区域 LED 在终端面板上的左右上下的相对位置,并不表示绝对位置;核心单元本体面板指示灯定义应按照表 E.1。
图E.8 核心单元本体面板公共部分指示灯布局图
图E.9 核心单元本体面板电压区域指示灯布局图
图E.10 核心单元本体面板间隔区域指示灯布局图
表E.1 核心单元面板指示灯说明
序号 | 名称 | 说明 |
公共区域 | ||
1 | 电源 | 绿灯,装置电源正常时常亮 |
2 | 运行 | 绿灯,装置上电自检通过,则闪烁,间隔1S。装置由于硬件或是软件出现异常时导致装置不能工作或部分功能缺失时,处于常灭状态。 |
3 | 告警 | 红灯,自检发现异常时常亮,正常时熄灭 |
4 | 备用 | |
5 | 网 1 | 绿灯,与主站通讯正常时常亮,通讯中断时熄灭 |
6 | 网 2 | 绿灯,与 FA 终端通讯正常时常亮,通讯中断时熄灭 |
7 | 串口 1 | 绿灯,闪烁:表示有数据传输,常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
8 | 串口 2 | 绿灯,闪烁:表示有数据传输,常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
9 | 串口 3 | 绿灯,闪烁:表示有数据传输,常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
10 | 串口 4 | 绿灯,闪烁:表示有数据传输,常灭:表示无数据传输; |
电压区域 | ||
1 | A 相 | 红灯,A 相无压告警 |
表E.1(续)
序号 | 名称 | 说明 |
2 | B 相 | 红灯,B 相无压告警 |
3 | C 相 | 红灯,C 相无压告警 |
间隔区域 | ||
1 | 故障 | 红灯,线路 3 故障时(接地除外)常亮,否则熄灭 |
2 | 接地 | 红灯,线路 3 接地故障时常亮,否则熄灭 |
3 | 隔开 | 绿灯,隔离开关位置合时常亮,否则熄灭 |
4 | 地开 | 绿灯,接地开关位置合时常亮,否则熄灭 |
5 | 控制回路 | 红灯,控制回路报警时常亮,否则熄灭 |
6 | 未储 | 红灯,未储能位,未储能常亮,储能熄灭 |
7 | 远方 | 绿灯,一次设备侧远方/当地,远方常亮,就地熄灭 |
8 | 合位 | 红灯,开关处于合位常亮,否则熄灭 |
9 | 分位 | 绿灯,分位常亮,否则熄灭 |
10 | 操作 | 绿灯,操作板处于远方常亮,就地熄灭 |
E.2.6 远程通信模块状态指示
远程通信模块状态指示应按照图E.11,其中PWR电源状态指示为绿色,常亮表示系统供电正常,常灭表示系统无供电;WWAN模块通信状态指示为绿色,常亮表示4G模块处于连接/激活状态,闪烁(4Hz)表示4G模块有数据传输,常灭表示4G模块处于未连接/未激活状态;2G模块工作模式状态指示为绿色,常亮表示模块工作在2G模式;3G模块工作模式状态指示为绿色,常亮表示模块工作在3G模式;2G和3G 常亮表示模块工作在4G模式,2G和3G常灭表示模块工作异常或者未注册。
图E.11 远程通信模块指示灯
E.2.7 本地通信模块状态指示
本地通信模块状态指示应按照图E.12。PWR模块上电指示灯o 绿色,灯亮表示模块上电,灯灭表示模块失电;T/R模块数据通信指示灯为红绿双色,红灯闪烁表示模块接收数据,绿灯闪烁表示模块发送数据;NET通信模块无线网络状态指示灯为绿色,常亮表示模块处于连接/激活状态,闪烁(4Hz)表示连接/激活中,常灭表示模块处于未连接/未激活状态。
图E.12 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指示灯
E.2.8 远程通信扩展模块接口
远程通信扩展模块接口应采用2×15双排插针作为连接件,其引脚示意图及定义应按照图E.15所示,引脚定义说明应按照表 E.2。
图E.13 远程通信扩展模块接口引脚示意图
表E.2 远程通信扩展模块接口引脚定义说明
引脚编号 | 信号类别 | 信号名称 | 信号方向 (针对模块) | 说明 |
1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电源地输入, 比其它信号引脚的插针稍长 0.5mm |
2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
3 | 电源 | VCC4V | 电源输入 | 通信模块电源输入,4V±0.2V,正常工作电流 500mA,电压纹波小于 30mV;最大电流 2A,可持续 1ms。 |
4 | 电源 | VCC4V | 电源输入 | |
5 | 信号 | DCE_TXD | 输出 | 模块内部调试串口输出信号(3.3V/TTL) |
6 | 信号 | DCE_RXD | 输入 | |
7 | 信号 | DCE_RTS | 输入 | |
8 | 信号 | DCE_CTS | 输出 | |
9 | 信号 | CARD_IN | 输出 | 在位信号,模块接地,主板上拉(3.3V/TTL) |
10 | 信号 | USB+ | 输入/输出 | USB2.0 HOST 接口,可用于 4G/5G 等通信。 |
11 | 信号 | USB- | 输入/输出 | |
12 | 信号 | 备用 | ||
13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通信模块电源地输入 |
14 | 模块控制 | /RST | 输入 | 通信模块复位控制信号,为“0”时通信模块处于复位状态 (3.3V/TTL) |
15 | 信号 | ON/OFF | 输入 | 通信模块控制信号,低电平持续 1s 为开机信号(3.3V/TTL) |
表E.2(续)
引脚编号 | 信号类别 | 信号名称 | 信号方向 (针对模块) | 说明 |
16 | 信号 | 备用 | ||
17 | 信号 | 备用 | ||
18 | 信号 | 备用 | ||
19 | 信号 | SDA | 输入/输出 | IIC:SDA,输入/输出 |
20 | 信号 | SCL | 输入 | IIC:SCL,输入 |
21 | 网络信号 | /LED_ACT | 输入 | 网络指示灯输入信号,低电平有效,指示网络有数据正在传输。 |
22 | 网络信号 | /LED_LINK | 输入 | 网络指示灯输入信号,低电平有效,指示网络物理连接已建立。 |
23 | 网络信号 | TD+ | 网络差分信号 | 10/100Mbit/s 全双工网络接口(3.3V 差分信号)或者 USB3.0 |
24 | 网络信号 | TD- | 网络差分信号 | |
25 | 网络信号 | RD+ | 网络差分信号 | |
26 | 网络信号 | RD- | 网络差分信号 | |
27 | 电源 | VCC3V3 | 电源输入 | 逻辑电路工作电源,可用于网络变压器、电平转换、指示灯驱动等,3.3 V±0.3V,电流不小于 50mA,电压纹波小于 30mV |
28 | 电源 | VCC3V3 | 电源输入 | |
29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电源地输入, 比其它信号引脚的插针稍长 0.5mm。 |
30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电源地输入, 比其它信号引脚的插针稍长 0.5mm。 |
E.2.9 本地通信扩展模块信号接口
本地通信扩展模块信号接口应采用 2×13 双排插针作为连接件,其引脚示意图及定义应按照图 E.14 所示,引脚定义应按照表 E.3。
图E.14 本地通信扩展模块弱电信号接口引脚示意图
表E.3 本地通信扩展模块弱电信号接口引脚定义说明
引脚编号 | 信号类别 | 信号名称 | 信号方向(针对模块) | 说明 |
1 | 信号 | SDA | 输入/输出 | I2C,SDA,输入/输出 |
2 | 信号 | SCL | 输入 | I2C,SCL,输入 |
3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系统地 |
4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系统地 |
5 | 信号 | USB+ | 输入/输出 | USB+,输入/输出 |
6 | 信号 | USB- | 输入/输出 | USB-,输入/输出 |
7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系统地 |
8 | 电源地 | GND | 电源输入 | |
9 | 电源 | VCC5V | 电源输入 | 通信电源,DTU 核心单元提供直流,电压范围 5V± 0.2V,正常工作电流 400mA,电压纹波小于 30mV |
10 | 电源 | VCC5V | 电源输入 | |
11 | 信号 | DCE_RTS | 输入 | DCE_RTS,输入 |
12 | 信号 | DCE_CTS | 输出 | DCE_CTS,输出 |
13 | 信号 | DCE_TXD | 输出 | 模块数据发送(3.3V TTL 电平) |
14 | 信号 | DCE_RXD | 输入 | 模块数据接收(3.3V TTL 电平) |
15 | 信号 | /RST | 输入 | 复位输入(低电平有效)(3.3V TTL 电平) |
16 | 信号 | CARD_IN | 输出 | CARD_IN 在位信号,模块接地,主板上拉 |
17 | 网络信号 | TD+ | 网络差分信号 | 预留 10/100Mbit/s 全双工网络接口(3.3V 差分信号) |
18 | 网络信号 | TD- | 网络差分信号 | |
19 | 网络信号 | RD+ | 网络差分信号 | |
20 | 网络信号 | RD- | 网络差分信号 | |
21 | 电源地 | GND | 电源地 | 系统地,21、22 脚比其它脚长 0.5mm |
22 | 电源地 | GND | 电源地 |
E.2.10 终端调试串口RS-232接口管脚定义
调试串口配置线缆的结构应按照 E.15,调试串口配置线缆的针脚对应关系应按照表 E.4。
图E.15 调试串口配置线缆结构图表E.4 调试串口配置线缆针脚对应表
X1(RJ45) | 信号 | 信号方向 | X2(DB9) |
3 | TXD | → | 2 |
4 | GND | - | 5 |
5 | GND | - | 5 |
6 | RXD | ← | 3 |
注1:TXD、RXD 是相对站所终端核心单元定义的,应分别连接到对接终端设备的 RXD 和 TXD。 注 2:未描述的管脚表示未连接。 |
E.2.11 终端脉冲串口管脚及脉冲选择拨码开关定义
脉冲串口主要完成电能量检定,采用RJ45接口,其管脚定义应按照表E.5;脉冲选择拨码开关确定脉冲串口对应的间隔应按照表E.6。
表E.5 脉冲串口管脚定义
端子序号 | 定义 | 说明 | 图例 |
1 | P | 有功脉冲输出 | RJ45接口
|
2 | Q | 无功脉冲输出 | |
3 | NC | 备用 | |
4 | NC | 备用 | |
5 | NC | 备用 | |
6 | NC | 备用 | |
7 | S | 秒脉冲输出 | |
8 | COM | 信号公共端 |
表E.6 脉冲选择拨码开关
1 | 2 | 3 | 4 | 选择间隔 | 图例 |
OFF | OFF | OFF | OFF | 无脉冲输出 |
|
ON | OFF | OFF | OFF | 间隔1 | |
OFF | ON | OFF | OFF | 间隔2 | |
ON | ON | OFF | OFF | 间隔3 | |
OFF | OFF | ON | OFF | 间隔4 | |
ON | OFF | ON | OFF | 间隔5 | |
OFF | ON | ON | OFF | 间隔6 | |
其他 | 无脉冲输出 |
E.2.12 终端通信串口管脚定义
终端通信串口管脚定义应按照表E.7。
表E.7 通信串口管脚定义
串行输出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例 |
1 | NC | 空 | 扩展预留接口 | ||
2 | A1 | 第 1 路 RS485A | RV1.0mm² | ||
3 | B1 | 第 1 路 RS485B | RV1.0mm² | ||
4 | NC | 空 | 与本地传感器接口 | ||
5 | A2 | 第 2 路 RS485A | RV1.0mm² | ||
6 | B2 | 第 2 路 RS485B | RV1.0mm² | ||
7 | NC | 空 | 与电源管理模块接口 | ||
8 | A3 | 第 3 路 RS485A | RV1.0mm² | ||
9 | B3 | 第 3 路 RS485B | RV1.0mm² | ||
10 | XGND4 | 第 4 路 RS-232 地 | RV1.0mm² | 扩展预留接口 | |
11 | TX4 | 第 4 路 RS-232 发送 | RV1.0mm² | ||
12 | RX4 | 第 4 路 RS-232 接收 | RV1.0mm² |
E.2.13 终端扩展液晶屏接口
液晶接口为核心单元内部接口,本设计不进行详细规定。厂家设计时应注意直流电源在该接口内的布置,防止发生错插等问题。
附 录 F
(规范性)
分散式站所终端及辅助设备的结构及安装
F.1 间隔单元
F.1.1 间隔单元外观及尺寸示意图
DTU 间隔单元采用统一的结构,结构尺寸:160mm*220mm*90mm(高*宽*深),其结构应按照图
F.1。
图F.1 DTU间隔单元结构示意图
F.1.2 间隔单元面板布置示意图
DTU 间隔单元面板布置应按照图F.2,DTU 间隔单元面板设置复归按钮,用于间隔单元告警及故障指示灯的就地复归。
a) 正视图面板布置示意图
b) 背视图面板布置示意图
c)DTU间隔单元铭牌设计规格图
图F.2 DTU间隔单元面板布置图
F.1.3 间隔单元面板指示灯
DTU 间隔单元面板指示灯定义应按照表F.1。
表F.1 DTU间隔单元面板指示灯定义
序号 | LED指示灯 | 颜色 | 说明 |
1 | 运行 | 绿色 | DTU间隔单元正常运行闪烁,间隔1s左右 |
2 | 告警 | 红色 | DTU间隔单元检测到本装置内部异常或一次运行异常时常亮;无异常灭灯; |
3 | 合位 | 红色 | 开关合位时常亮;分位时灭灯; |
4 | 故障 | 红色 | 当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指示灯闪烁,亮1s,间隔1s左右;非故障状态下熄灭; |
5 | 电源 | 绿色 | DTU间隔单元工作电源DC24V供电正常时常亮; |
6 | 通信 | 绿色 | DTU间隔单元对DTU公共单元通信正常时闪烁;未建立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7 | 分位 | 绿色 | 开关分位时常亮;合位时灭灯; |
8 | 远控 | 绿色 | 开关二次箱远方/就地把手在远方位置时,常亮;就地时,灭灯。 |
F.1.4 间隔单元铭牌设计
DTU 间隔单元面板应安装铭牌,铭牌中应包含 ID 号标识代码和二维码等信息。铭牌设计应按照图
E.7 。DTU 间隔单元 ID 号标识代码和二维码定义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F.1.5 间隔单元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脉冲输出端子主要完成电能量检定,位于间隔单位背面,采用 RJ45 接口,其输出端子定义应按照表 F.2。
表F.2 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端子序号 | 定义 | 说明 | 图例 |
a) 1 | P | 有功脉冲输出 | RJ45接口
|
b) 2 | Q | 无功脉冲输出 | |
c) 3 | NC | 备用 | |
d) 4 | NC | 备用 | |
e) 5 | NC | 备用 | |
f) 6 | NC | 备用 | |
g) 7 | S | 秒脉冲输出 | |
h) 8 | COM | 信号公共端 |
F.1.6 间隔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DTU 间隔单元面板设置 RS-232 维护端口,支持统一维护工具的接入。维护端口采用 RJ45 接口形式,其定义应按照表 F.3。
表F.3 DTU间隔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图例 |
1 | NC | 备用 | RJ45接口
|
2 | NC | 备用 | |
3 | TXD | RS-232 发送 | |
4 | GND | RS-232 信号地 | |
5 | GND | RS-232 信号地 | |
6 | RXD | RS-232 接收 | |
7 | NC | 备用 | |
8 | NC | 备用 | |
注1:TXD、RXD 是相对间隔单元装置定义的,应分别连接到对接终端设备的 RXD 和 TXD。 注2:未描述的管脚表示未连接。 |
F.2 公共单元
F.2.1 公共单元外观及尺寸
公共单元外观结构及尺寸应按照图 F.3。
图F.3 公共单元外部结构示意图
F.2.2 公共单元面板布置示意图
面板布置图应按照图 F.4。面板组件包括通信指示灯、以太网通信端口(RJ45)、RS485/232 通信端口、RS-232 维护口(RJ45)、无线通信接口(SIM 卡及天线)、备用遥信端口、供电电源接口、电源开关(船型开关)。
a) 公共单元正面板布置示意图
b) 公共单元铭牌设计规格图图F.4公共单元面板布置图
F.2.3 公共单元面板指示灯
公共单元面板指示灯定义应按照表F.4、表F.5、表F.6、表F.7。
表F.4 公共单元面板公共区域指示灯定义
序号 | LED 指示灯 | 颜色 | 说明 |
1 | 电源 | 绿色 | 公共单元工作电源 DC24V 供电正常时常亮; |
2 | 运行 | 绿色 | 公共单元正常运行闪烁,间隔 1 秒左右 |
3 | 告警 | 红色 | 公共单元检测到本装置内部异常或一次运行异常时常亮;无异常灭灯; |
4 | 通信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主站或者与间隔单元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5 | BY1 | 绿色 | 备用指示灯 1 |
6 | BY2 | 绿色 | 备用指示灯 2 |
7 | BY3 | 绿色 | 备用指示灯 3 |
8 | BY4 | 绿色 | 备用指示灯 4 |
表 F.5 公共单元面板主站区域指示灯定义
序号 | LED 指示灯 | 颜色 | 说明 |
1 | L1 | 绿色 | 公共单元 M1 网口 link 状态指示灯;。正常为常亮,断开时灭 |
2 | D1 | 绿色 | 公共单元 M1 网口与主站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3 | L2 | 绿色 | 公共单元 M2 网口 link 状态指示灯。正常为常亮,断开时灭 |
4 | D2 | 绿色 | 公共单元 M2 网口与主站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表 F.6 公共单元面板间隔区域指示灯定义
序号 | LED 指示灯 | 颜色 | 说明 |
1 | D1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2 | D2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2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3 | D3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3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4 | D4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4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5 | D5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5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6 | D6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6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7 | D7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7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8 | D8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8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9 | D9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9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10 | D10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0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11 | D11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1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表 F.6(续)
序号 | LED 指示灯 | 颜色 | 说明 |
12 | D12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2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13 | D13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3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14 | D14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4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15 | D15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5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16 | D16 | 绿色 | 公共单元与间隔单元 16 业务通信正常时常亮;未建立任何通信或通信异常时灭灯; |
表F.7 公共单元面板无线通信区域指示灯定义
序号 | LED 指示灯 | 颜色 | 说明 |
1 | 在线 | 绿色 | 常亮代表通信数据正常 |
2 | 拨号 | 绿色 | 常亮代表拨号成功,闪亮代表正在拨号 |
3 | SIM 卡 | 绿色 | SIM 卡存在时灯亮,SIM 卡不存在时灯灭 |
4 | 强度 | 红、黄、绿三色 | 指示灯红、黄、绿分别对应信号强度弱、一般、强三个等级 |
F.2.4 公共单元铭牌设计
公共单元面板应安装铭牌,铭牌中应包含 ID 号标识代码和二维码等信息。铭牌设计应符合图 F.4 的要求。公共单元 ID 号标识代码和二维码定义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F.2.5 公共单元工作电源输入接口定义
公共单元工作电源输入接口定义应按照表 F.8,串行接口定义应按照表 F.9。
表F.8 公共单元工作电源输入接口定义
电源输入接口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例 |
1 | DC24+ | 工作电源+ | RV1.5mm² | 输入电源 | 5.08间距带法兰接插端子
|
2 | DC24- | 工作电源- | RV1.5mm² | ||
3 | FG | 电源地 | RV1.5mm² |
F.2.6 公共单元串行接口定义
表F.9 公共单元串行接口定义
RS485接口(T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例 |
1 | PPS+ | 秒脉冲差分信号输出+ | RV1.0mm² | 差分信号 | |
2 | A1 | 第 1 路 RS485A | RV1.0mm² | 扩展预留接口 | |
3 | B1 | 第 1 路 RS485B | RV1.0mm² |
表F.9(续)
RS485接口(T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例 |
4 | NC | 空 | 扩展预留接口 | 3.81间距双层带法兰接插端子
| |
5 | A2 | 第 2 路 RS485A | RV1.0mm² | ||
6 | B2 | 第 2 路 RS485B | RV1.0mm² | ||
7 | PPS- | 秒脉冲差分信号输出- | RV1.0mm² | 差分信号 | |
8 | A3 | 第 3 路 RS485A | RV1.0mm² | 与电源管理模块接口 | |
9 | B3 | 第 3 路 RS485B | RV1.0mm² | ||
10 | XGND4 | 第 4 路RS-232地 | RV1.0mm² | 扩展预留接口 | |
11 | TX4 | 第 4 路 RS-232 发送 | RV1.0mm² | ||
12 | RX4 | 第 4 路 RS-232 接收 | RV1.0mm² |
F.2.7 公共单元以太网接口定义
公共单元以太网接口定义应按照表F.10。
表F.10 公共单元以太网接口定义
以太网通信接口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例 |
1 | M1 | RJ45 电以太网口 | 五类网络双绞线 | 与 ONU 通信 | RJ45 接口
|
2 | M2 | RJ45 电以太网口 | 五类网络双绞线 | 与 ONU 通信(备用) | |
3 | S1 | RJ45 电以太网口 | 五类网络双绞线 | 接入交换机,与间隔通信 |
F.2.8 遥信接口定义
遥信接口定义应按照表F.11。
表F.11 遥信接口定义
遥信接口(CD)端子定义及接线要求 | |||||
引脚号 | 标记 | 标记说明 | 电缆规格 | 备注 | 图例 |
1 | YX1 | 遥信 1 | RV1.5mm² | 3.81 间距带法兰接插端子
| |
2 | YX2 | 遥信 2 | RV1.5mm² | ||
3 | YX3 | 遥信 3 | RV1.5mm² | ||
4 | YX4 | 遥信 4 | RV1.5mm² | ||
5 | YX5 | 遥信 5 | RV1.5mm² | ||
6 | YXCOM | 遥信公共端(DC24V 电源正+) | RV1.5mm² | ||
注:YXcom 采用 DC24V 正电源输出,遥信负端在装置内部不引出。 |
F.2.9 维护端口定义
调试串口配置线缆的结构应按照 E.2.10。
F.3 公共单元柜
F.3.1 公共单元柜外观结构
分散式站所终端公共单元柜外观应按照图 F.5。
图F.5 公共单元柜外观设计图
F.3.2 公共单元柜内部布置
分散式站所终端公共单元柜布置应按照图F.6。
图F.6 公共单元柜内部布置图
F.3.3 配套通信箱结构设计
分散式站所终端公共单元柜配套光纤通信箱结构设计应按照图 F.7。
图F.7 配套光纤通信箱外部结构图
配电自动化系统终端技术规范编 制 说 明
Q/GDW 11815—2023
1 编制背景.............................................................................101
2 编制原则.............................................................................101
3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101
4 主要工作过程.........................................................................101
5 结构和内容...........................................................................101
6 条文说明............................................................................1022
100
Q/GDW 11815—2023
1 编制背景
本文件依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
〔2021〕92号)的要求编写。
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对10kV及以下配电网运行状态及设备状态的实时监视与运行控制,为落实公司关于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提升专项工作要求,进一步有效规范配电终端技术要求,指导“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迫切需要制定有关标准。
本文件编制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公司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或改造)、运维、验收和检测等工作。
2 编制原则
本文件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贯彻“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方针,遵循全面性、适用性、差异性和前瞻性的原则; b) 按照投资合理、功能实用、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要求,并参考现有配电自动化的相关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
c) 集成国网柱上开关和环网箱的一二次融合标准化设计成果,规范并提升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
d) 为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或改造)、运维、验收和检测等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3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文件是配电自动化系列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件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本文件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性能要求方面,与同类行业标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DL/T 721)、《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DL/T 1910)一致,并在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主要技术要求、功能要求进行了细化。
本文件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文件主要参考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T 5095 电子设备用机电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GB/T 11022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条件
GB/T 13729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5153.1 远动设备及系统电源和电磁兼容性
GB/T 1762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DL/T 634.5 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 101 部分 DL/T 634.5 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 104 部分
DL/T 721 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
DL/T 1910 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
4 主要工作过程
2020年12月,按照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启动,成立编写组,落实了具体编写人员,细化了分工。
101
Q/GDW 11815—2023
2021年3月,编写组集中讨论了技术范围和要点,形成草案。
2021年5月,在标准草案基础上,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完成初稿编写工作。
2021年8月,组织会议进行审查/修订,研讨与会专家的审查意见,编写组修改初稿,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1年9月至10月,采用远程发函的方式广泛、多次在公司公司系统内外相关单位及厂家范围内征求意见。
2021年10月,根据征求意见反馈情况,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编写组对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形成送审稿。
2021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设备管理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TC04)组织召开送审稿审查会,审查结论为:审查组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以技术标准形式报批。
2021年11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5 结构和内容
本文件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文件主题章节共分 3 章,由总体要求、技术要求和性能要求组成,总体要求章是技术要求章和性能要求章的基础,技术要求章和性能要求章并列。本文件定义了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和站终端的技术规范,总体要求部分给出了馈线和站所终端的共性和基本要求,技术要求部分给出了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通用功能要求,并分别列出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技术参数指标;性能要求部分给出了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电气量精度要求和高低温、绝缘性能、电磁兼容性等指标要求。
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原标准主要起草人为:赵江河、林涛、盛万兴、史常凯、李二霞、李玉凌、张波、刘日亮、邵志敏、刘珅、陈奎阳、夏燕东、蔡月明、封连平、冷华、刘志宏、冯斌、张东忱、房牧、牟军涛、杨静、邱欣杰、杨春波、刘文烨、凌松、郝雨、张世栋。
6 条文说明
本文件第 5 条中,对 FTU 和 DTU 的功能和性能等提出总体要求。
本文件第 6.1 条中, 基本引用了 DL/T 721《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的相关规定,将大气压力折算成海拔高度,提高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温湿度适应能力。
本文件第 6.2.1 条中,规定了 FTU 和 DTU 的供电要求,应具备后备电源自动切换和充放电管理能力。
本文件第 6.2.2 条中,明确了 FTU 和 DTU 的配套无线通信模块时的供电能力指标、其他通信设备时的供电能力指标、配套一次开关设备时的供电能力指标,电源输入和输出之间应该隔离。
本文件第 6.2.3 条中,明确了 FTU 和 DTU 的后备电源类型、后备电源的电压等级、后备电源的寿命要求、后备电源的续航能力要求。
本文件第 6.3 条中,主要对 FTU 和 DTU 的结构进行了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结构、端子要求和防护等级等几个方面。同时为了统一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标识,对终端的 ID 号、软硬件版本号及二维码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本文件第 6.4 条中,对 FTU 和 DTU 的表面涂覆提出了约束性要求。本文件第 6.5 条中,对 FTU 和 DTU 的铭牌、标牌及标志提出要求。
本文件第 6.6 条中,对 FTU 和 DTU 的机械安全提出了规范。
本文件第 6.7 条中,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适用于 3kV 及以上电压电力
102
Q/GDW 11815—2023
系统中电力设备和线路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其 6.1 条对二次回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配电自动化终端也在 GB/T 14285 适用范围内,因此本标准对 GB/T 14285 的 6.1 节进行了引用。
本文件第 6.8 条中,给出不同类型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接插件类型和定义,同时用图例说明了各接触件中端子的排列示意,因此对 FTU 和 DTU 的接口提出了约束性要求。
本文件第 6.9 条中,主要对 FTU 和 DTU 的通信进行了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通信速率、无线模块端口数据监视功能、通信建立时间等几个方面。
本文件第 6.10.1 条中,提出了 FTU 的技术要求:对该类型终端的模拟采集量数量进行了要求,同时对交流采集量的精度、标称值等进行了技术规定;对该类型终端的遥信采集量数量进行了要求,同时为保证遥信采集可信性,对遥信防误措施进行了技术规定;对该类型终端的出口数量进行了要求,同时为保证出口可靠性,对装置出口进行了技术规定;对该类型终端的通信接口类型和数量进行了规定;对装置功耗进行了规定;为保证装置时间的统一,对装置守时精度进行了规定;为保证接口的统一,对装置接插件类型进行了规定。
本文件第 6.10.2 条中,提出了 DTU 的技术要求:对该类型终端的模拟采集量数量进行了要求,同时对交流采集量的精度、标称值等进行了技术规定;对该类型终端的遥信采集量数量进行了要求,同时为保证遥信采集可信性,对遥信防误措施进行了技术规定;对该类型终端的出口数量进行了要求,同时为保证出口可靠性,对装置出口进行了技术规定;对该类型终端的通信接口类型和数量进行了规定;对装置功耗进行了规定;为保证装置时间的统一,对装置守时精度进行了规定;为保证接口的统一,对装置接插件类型进行了规定。
本文件第 7.1.1 条中,规定了交流模拟量输入的范围和精度,明确要求精度范围。
本文件第 7.1.2 条中,基本引用了 DL/T 721《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的相关规定,只是增加了消抖时间的设定范围及 FTU 遥信公共端正电位要求。
本文件第 7.2 条中,引用了 DL/T 721《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的相关规定。本文件第 7.3 条中,引用了 DL/T 721《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的相关规定。
本文件第 7.4 条中,根据 GB/T 15153.1 和 GB/T 17626.4 中的有关规定,对馈线终端和站所终端的电磁兼容性性能要求,包括电压突降和电压中断适应能力、高频干扰适应能力、抗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的能力、抗浪涌干扰的能力、抗静电放电的能力、抗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干扰的能力、耐冲击电压能力等提出了详细、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本文件第 7.5 条中,根据 DL/T 721,对 FTU 和 DTU 的机械振动性能提出了详细、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本文件第 7.6 条中,根据 DL/T 721,对 FTU 和 DTU 的连续通电的稳定性提出了详细、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本文件第 7.7 条中,根据 DL/T 721,对 FTU 和 DTU 的可靠性能提出了详细、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参考文献
标准规程
设计手册
作业指导书
经典教材